秦朝。
始皇嬴政皺眉道“在天幕披露王陽明一生的時候。”
“就有提過朱熹理學。”
“寡人還以為朱熹多麼的厲害,畢竟對當時的明朝影響也頗大。”
“可是現在看來,朱熹的不少理論都是不被認可的。”
公子扶蘇低聲喃喃道“兒臣確實覺得王陽明心學的致良知,更加的得人心。”
南宋。
朱熹仰頭看著天幕,目露迷茫之色。
他真的錯了嗎?
朱熹本來是十分期待說自己的,因為之前天幕有披露過。
他的理學在明朝被文士極為推崇。
要知道自從他朱熹提出理學後,就一直受人貶低。
根本就看不到光明的出路。
所以朱熹在得知明朝時期,他的理學翻了身,欣喜萬分。
哪知終於等到了談他朱熹的理學。
卻是這個樣子。
被廣大後世華夏人所厭惡。
【宋寧宗趙擴之所以能提前當上皇帝。】
【有兩個人非常重要。】
【那便是趙汝愚和韓侂胄。】
【就是他們兩個人,一起發起了政變讓光宗禪讓皇位。】
【其中趙汝愚是定策之人,而韓侂胄的功勞是請了太皇太後出來主持內禪。】
【按理說兩人都應該有扶龍之功。】
【在宋寧宗當上皇帝後,進行論功行賞時。】
【趙汝愚連連升官,一直做到了宰相。】
【反倒是韓侂胄向趙汝愚邀功的時候,被連連推諉。】
【隻比原先的官職升了一級。】
【於是雙方發生了不愉快。】
【再加上有人挑撥,黨爭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有人就要問了。】
【趙汝愚是趙家宗室,還是宰相,朝廷大多都是他的人,韓侂胄拿什麼鬥?】
【你還彆說,韓侂胄還真有這個資本。】
【因為之前韓侂胄請來了太皇太後主持內禪有功。】
【所以寧宗讓韓侂胄擁有了可以特批提拔官員的能力。】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黨派之爭。】
【這個時候的朱熹是寧宗趙擴的帝師,每每抓到機會,就會給皇帝說什麼存天理滅人欲。】
【寧宗就像是在聽天書一樣,對朱熹極為不滿。】
【朱熹還是趙汝愚的人。】
【時常會向著趙汝愚說話。】
【於是韓侂胄就設了一個計,大概就是小醜穿著理學派的服飾在那裡賣弄醜陋。】
【逗得光宗和大臣大笑。】
【朱熹感覺受到了侮辱。】
【主動提出辭職。】
【早就看不慣朱熹的光宗立馬就批了。】
【漸漸的韓侂胄在朝堂上占據了上風,也成為了一代權相。】
後世實時彈幕——
“宋寧宗覺得趙汝愚功高蓋主,而且又是宗室。
威脅到了皇位,所以才提拔的韓侂胄來對抗趙汝愚。
最後貶趙汝愚去地方。”
“宋史把韓侂胄寫的太差,明明是一位有心收複故土的宰相,可惜生晚了,在孝宗時期絕對可以。”
“失敗了而已,韓侂胄有心北伐。”
“分贓不均。”
“韓侂胄是權臣。”
“韓侂胄我不認為是奸臣,最多是個權臣。”
“有人說韓侂胄的北伐,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