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認同。
鞏固權利有很多辦法,並不一定非要北伐。”
“韓侂胄是個人才,是個忠臣,是個權臣。
比朱熹的理學強多了,實在多了,也實惠多了。”
“開禧北伐真的非常可惜,前期非常順利。”
“宋朝一個值得讓人深入思考的朝代。”
“黨爭導致,韓侂胄最後能用的人不多,一部分人主和偏安一隅,一部分看不慣韓侂胄。”
“韓侂胄不是權臣,韓侂胄的問題在於沒有把一碗水端平。
沒有搞好平衡。
所以開禧北伐成了鬨劇。
不停有人造他的反。”
“外戚出身,沒有一呼百應的實力。”
“內鬼太多了。”
“南宋韓侂胄的名聲差,就是惹怒了文人朱熹,被朱熹的後人貶低的。”
“因為韓侂胄打壓文痞們,所以落了個惡名。”
“北伐這麼大的事,要不是有皇帝支持,怎麼可能成。
但是打敗了仗,韓侂胄又被砍了腦袋送去金議和。
你覺得宋史會寫韓侂胄是個忠臣嗎?”
秦朝。
始皇嬴政輕聲道“後世人說的也不無道理。”
“這個韓侂胄能北伐,沒有
皇帝的允許,一個人也不可能能做到。”
“可惜啊。”
公子扶蘇點頭道“又是黨爭,之前的隆興北伐是因為主和派和主戰派的互相攻擊失利。”
“這一次也是。”
“把宰相的頭顱送到金為求和。”
“這明顯不是正常的事情,而是黨爭另一方占據了上風。”
帝王空間。
宋太祖趙匡胤失魂落魄道“又失敗了。”
“北伐又失敗了!”
“天要宋亡啊!沒有多少時間了!”
“為什麼就不能把所有人擰成一條繩子,一致對外?”
【韓侂胄主張北伐。】
【為了能北伐成功,甚至重用不少打壓過的官員。】
【比較有名的便是韓侂胄和辛棄疾本來是政治上的對手。】
【但是北伐開始籌備後。】
【韓侂胄任用60多歲的辛棄疾,甚至還想讓辛棄疾做為北伐的主要將領。】
【可是這些人有一部分,並不主張北伐。】
【再加上有人對韓侂胄不滿。】
【都暗暗等著拆韓侂胄的台,弄得軍心渙散。】
【辛棄疾也想要北伐,可是他並不昏庸。】
【在得知具體情況後,辛棄疾就曾飛書給韓侂胄,讓韓侂胄冷靜一點。】
【北伐乃是國家大事,必須要準備齊全,不能匆忙北下。】
【韓侂胄以為辛棄疾人老了,想法也保守了。】
【於是把辛棄疾貶到了地方做了一個小官。】
【毫無意外,韓侂胄主張的開禧北伐失利了。】
【為什麼會失利?】
【因為有官員在韓侂胄北伐的時候,勾結金,要讓出四州,以求割據為王。】
【金徹底沒有了一個方向的騷擾,全部大軍攻擊北伐大軍。】
【一消一漲之下,再加上突然。】
【焉能不敗。】
【這還是和趙構一心重用主和派,有很大的關係。】
【為什麼這些官員敢投金。】
【因為他們覺得南宋從皇帝和大臣都乞求和金議和,那他投金也沒有什麼大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