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渭水之盟(1 / 2)

【不久後,李淵讓位李世民。】

【而28歲的李世民,也成了唐太宗。】

【當上皇帝後,擺在李世民的眼前第一大重要的事情,便是如何治國。】

【於是他召集了滿朝文武。】

【對如何治國進行了討論。】

【這個命題便是為何周朝可以長盛不衰,而像強大統一的秦朝和隋朝卻不長久,二世而亡。】

【李世民對於曆史是十分看重的。】

【他曾經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道王朝的興替衰弱。”】

【經過大臣們的一番討論。】

【李世民總結出來的治國之道是要以民為本。】

【民為重,君為輕。】

【更是提出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理論。】

【並且拿出了隋煬帝楊廣在位時期,全國農民起義興起為例子。】

【證明了,老百姓的重要性。】

【李世民吸取了隋煬帝楊廣的錯誤,施行仁政。】

【為民休養生息。】

【輕徭役,減賦稅,讓老百姓能過上富足的生活。】

【隻要生活過得好,自然不會有百姓起義的事情發生。】

【李世民還以“以民為本”定製了不少的政策。】

【其他朝代都是重農抑商,李世民卻看到了商人對國家的繁榮的貢獻。】

【於是鼓勵商人經商。】

【李世民還改革了三省六部製,讓官員們互相能夠牽製。】

【並且推行了儒學,在各地建造學院,使人可以讀書開化。】

【尤其是在學賢任能上李世民非常的出色。】

【他就曾和官員們聊起了隋文帝楊堅。】

【官員們認為隋文帝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其勤政。】

【而李世民不以為然,他認為隋文帝之所以勤政,那是因為其奪取江山是從孤兒寡母手中奪來的,所以才勤政。】

【害怕江山被人奪去。】

【可是這天下這麼大,光靠一個人勤政是無法更好的治理國家。】

【把權力下放為皇帝減輕沒必要的繁瑣麻煩,才是對的。】

【李世民在位的23年,興科舉,安撫或打壓遊牧民族。】

【內外皆有功績,開創了貞觀之治。】

後世實時彈幕——

“因為隋朝末年的連年征戰,死了不少人,所以貞觀之治雖然好,但是在經濟繁榮上是比不上開皇之治的。”

“唐朝,我感覺貞觀之治沒有開元盛世厲害。

李隆基就是活的太久了,很牛逼的一個皇帝。”

“回複樓上可以說李世民生生撐起了整個盛唐的氣象。

李世民栽樹,武則天和李隆基負責乘涼。

雖然各有建樹,但是根源就在李世民打下的好基礎上。”

“回複樓上貞觀是開元的盛世基礎,肯定不如啊。”

“李世民是有大智慧的。”

“唐朝文化影響的確很廣。”

“一個賢明的君主,自己有判斷力和自信心。

這樣就是從諫如流,但是如果一味聽從,就是昏庸無道。”

“自古為君者無人能出李世民之右,古往今來所有偉人都敬佩李世民。

隻有在網絡上李世民甚至不如楊廣的存在!!!”

“王道仁政天下興。”

“李世民作為一名皇帝,無疑是優秀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