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沒有必要出兵主動出擊。】
【唐玄宗看到奏疏猶豫了起來,楊國忠卻再三勸說,這個時候正是滅了安祿山的好機會,而哥舒翰這個胡人將軍,不知在想什麼。】
【唐玄宗一聽這話。】
【派出使者,手持詔令。】
【強行讓哥舒翰出兵。】
【明明鎮守住潼關,安祿山之亂就會被平定。】
【而潼關又是易守難攻之處。】
【明明一切都是那麼的容易。】
【可是因為唐玄宗和楊國忠的摻和,導致了哥舒翰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有句話說的好。】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哥舒翰本該穩操勝券,卻因為上麵三次詔令下達。】
【逼得哥舒翰隻能出兵。】
【哪怕哥舒翰身子正,也不敢一而再的違背軍令。】
【這也導致了唐軍近二十萬大軍,中了埋伏,全軍覆沒。】
【而本就因為有傷病的哥舒翰無法帶兵出擊隻能鎮守潼關,所以也無法識破陷阱,而手下的將士們也是得了皇帝的死命令去攻安祿山。】
【一來二去,也讓安祿山的計謀得逞。】
【哥舒翰最後也被部下綁了,送去安祿山那裡。】
【哥舒翰最後投降了安祿山。】
【安祿山讓哥舒翰寫書信勸一些部將投降,但是沒有人理會。】
【見哥舒翰沒有用了,於是囚禁不久殺了。】
【還有一種說法,哥舒翰並沒有投降,要不然也不會被殺。】
【而且他還是被部下綁去安祿山的。】
【而且哥舒翰死了後,唐朝廷還追封他為太尉,諡號武湣。】
後世實時彈幕——
“我認為哥舒翰是炸降,能不顧生死救王忠嗣性命的人,不可能為了活命而投降吧。”
“回複樓上當年年輕氣盛,一心報知遇之恩。
等到後來,王忠嗣還有原太子都被殺。
高仙芝封常清也不遜色自己,也是被殺。
自己中風不便,英雄氣概已消磨殆儘。”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的死都是李隆基一手造成的。”
“這確實是李隆基逼出來的結果,哥舒翰的結局也是一場悲劇了。”
“哥舒翰功大於過,他投降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回複樓上你看曆史,關於哥舒翰,沒有人責備他的過錯,大家都認同哥舒翰的豐功偉績。”
“回複樓上哥舒翰已經病的不行了,還被李隆基拉出來鎮守潼關。
可是李隆基還不滿意守住潼關。
還讓哥舒翰出兵,而且是三次下詔。”
“回複樓上沒有辦法,本該是封常清和高仙芝鎮守潼關的。
可是因為之前不可避免的戰敗。
唐玄宗下令殺了這兩個大將。
隻能硬拖出傷病已久的哥舒翰了”
“3個名將皆死於唐玄宗之手,而唐玄宗卻沒有死!”
“一代名將令人唏噓,如此下場玄宗難辭其咎。”
“李隆基真的該死!強攻石堡城把士兵不當性命,又瞎指揮殺主將,害得幾十萬士兵被敵人斬殺。”
“哥舒翰可不是貪生怕死之輩,很有可能叛軍汙蔑詆毀了哥舒翰。”
“冷知識之前哥舒翰就和安祿山不和。”
“李隆基對大唐傷害太大了,不可饒恕,害死了太多人了!”
“一個小小的安史之亂,還影響不了這盛唐,但架不住唐玄宗李隆基這個昏君的燒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