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6 章 地理曆史農業4(2 / 2)

東南方向:通潼關可到河東,連接漢水流域、雲夢澤及江漢平原,到達黃河下遊經濟中心—淮河上遊;

往東方: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函穀關作門戶,出函穀關便是三陽之地--洛陽盆地。

唯一缺陷是關中無直達河套路徑,天不修路讓人力所行,所以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建了從甘泉宮到包頭西(原秦九原郡)的秦直道,這條道直到清之前還在使用】

李斯望著熟悉的關中輿圖,神色現出幾迷惑:“當年應侯(範雎)曾言:大秦以四塞為固,北有甘泉、穀口為關要,南帶涇、渭水係,右隴、蜀兩地,左通關陂兩地,大秦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可見關隴乃王者之地。”

大秦以關隴為龍興之地,才有了鯨吞天下之舉,他一生野望皆在秦,秦怎麼就二世而亡了呢?

唐王七棄長安未亡,宋不斷舍財求和未亡,秦明明占據了天下之中,製度直道皆遺澤後朝,怎麼會在最巔峰崩潰倒塌呢?

到底哪條路才是秦、法家,甚至他李斯的真正坦途?

【從地緣上看,關中盆地對外有難以攻克的關隘:大散關、函穀關、武關、潼關。

對內可憑借關中盆地的肥沃土地,收獲爭奪天下的武裝力量。

四周環繞的洛陽盆地、南陽盆地以及漢中盆地,都能為關中提供充足的糧食、人力資本。

爭霸天下者可在關隴積蓄力量,進可揮師東進,占據洛陽盆地、南陽盆地為自己提供糧草,退可固守關中防禦外敵。

這也是為什麼周、秦、漢、隋、唐皆興於關隴,西安更是十三朝古都,證明了‘得關隴者有望得天

下’】

劉備望著大漢昔日王都之地,心底發沉:今漢以巴蜀為倚仗,欲圖興漢,然...”

他眉宇間透出幾分疲憊:“巴蜀雖有山川作屏障,但與關中相比又太過封閉,地勢陡峭艱難,且遠離中原。”

如此地緣想要重吞天下何其難?

正鬱鬱間,耳旁傳來丞相聲音:“主公何必自黯?”

見劉備稍收鬱氣,諸葛亮振聲道:“我等隻需北勝一場,漢軍事上所有弊端皆消。”

巴蜀是避難好地,卻不是長久之地,山路艱難讓軍需難以為繼,又因地勢閉塞不好整使巴蜀力量。

所以漢必須北伐,必須走出巴蜀,不北伐漢隻能沉沒此間,悄無聲息地滅亡。

【除地緣關鍵外,周興商衰還因氣候變遷,商朝末年正處於公元前第十世紀的寒冷期,降水量變少農作物減產,牧業開始萎縮,與周邊方國關係惡化。

氣候變冷農業開始南遷,周族再遷到岐山之下的平原之地。

此地處渭河流域,土地肥沃水資源充足,受降水等氣候影響較小,非常適合農業發展,從此岐山成為周龍興之地。

周朝立國後人延續了商末氣候。周初是處於寒冷期,‘竹書紀年’中就記載了漢水兩次大結冰,結冰之後又是大旱,這個過程持續了一百五十餘年】

相當於百年乾旱?

文臣武將皆不信,後人厲害但也不是全能,幾千年前看不見摸不著的天象變化他們怎麼知道?

難道是根據後世氣溫推測出的?

他們或許不是不信,而是不願相信氣候與王朝更迭如此密切。

他們皆知天象變化會使農耕受損,卻沒想到王朝更迭受氣候影響,後人說法顛覆他們認識,太過衝擊的說詞讓人下意識想要回避

:一定是後人胡言亂語!

氣候真推動朝代斷續,那皇帝還是代天牧民嗎?

曆代君臣太過激勵的質問,讓房進看到一條綠色彈幕:怎麼確認古時氣候的?

房進瞄了眼隨口道:【古氣候是門學科,采用方法很多,看地層觀地質,測孢粉資料、量地球軌道參數變化等等。

最簡單的以動植物遺骨觀氣候變化,如大象生在熱帶地區,而古代河南地區有大象活動痕跡,不就表明古時河南氣溫比現代高?

實在不行還能看古書資料,像《詩經》幽風.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而呂氏春秋卻言:九月墊江蟲鹹俯在穴,豈不說明戰國晚期秋節比西周成王時期要早一月?

我們小學寫的日記,都會記下今天天氣如何如何,等過個千萬年,說不定也會成為未來人斷今氣候證據】

曆代心緒湧動:我每日把天象變化記下,也能後世聞名了?

【春江水暖鴨先知,氣溫波動讓動物開始更新換代:上古時期西安等地尚有犀牛等大型動物,周時期就變成獐、竹鼠和貉等中小型獸類。

當然周與現在的氣候更不相同,至少陝西目前存在的竹鼠不多,周朝時陝西是溫和潮濕氣候,現在大部分為中溫帶季風氣候,氣候不同地理亦是不同,養出的動物體積更是不同】

劉徹擰眉:“後人說得太過絕對,今漢中郡仍有犀牛、野牛等大型獸類,怎麼會隻剩小物?”

不提深山之獸,僅上林苑就飼養著許多奇珍獸類,供人狩獵。

太宗臨終時下旨薄葬,為顯帝王之貴先皇命多獸類從葬,金雕、褐馬雞、丹頂鶴、虎、梅花鹿、孔雀、野牛等等,有漢土獸類亦有海外進貢奇珍。

怎能言中原無大型獸類?所以天象之說亦有缺漏!

他劉徹還是昊天之子,代天牧民乃天命所歸!

【百餘年後寒冷期結束,周氣候開始上升,但乾旱仍沒有得到緩解,年前,曆宣王即位後乾旱更是年年來訪,無論周朝如何祈求上天下雨、舉國救災都無法挽回西周頹勢。

乾旱模式下周王室開始向南方鄂侯禦方、虎方等蠻族進行‘不臣’、‘不貢’的征伐,想重新占據溫暖濕潤的長江流域,為自身開拓生存空間。

同樣乾冷的氣候下,北方變得荒涼難以放牧,在氣候變遷下獫狁等戎狄開始內遷攻向周王室。

麵對北方戎狄,周王室采用‘要服’模式:將敵抵禦境外,讓其成為服貢者。

對南方則是積極擴張,謀求新的生存資源,所以終西周一代都是堅持北守南拓政策】

蘇軾撓了撓臉,原來後人是這樣看待周征伐不臣之族的嗎?

從氣候變遷看曆代起落?

在天下學子認知中,周宣王征伐南方蠻夷,是因蠻夷不尊王令,不對周稱臣甚至反叛周王,周乃天下之中,當有資格對不服之臣進行討伐。

怎麼在後人口中就成了:周活不下去就去搶南方蠻夷?

【單從政策上看,

周北守南拓沒毛病,有問題的是在氣候環境在曆史旁不斷施壓,氣候不斷變化,遊牧民族不斷南下,周王室不斷堅守防禦,但…當農耕文明守不住時,海內沸騰天下騷亂】

天幕浮出幾行字,秦始皇眯眼望去:

周幽王二年,天下旱到三川竭,岐山崩。

周幽王三年,周主動征伐戎狄,大敗。

周幽王內部上演政變,周天子東遷。

天幕頓了頓道:【氣候變遷——遊牧農耕爆發激烈衝突——朝代內鬥或是百姓起義,周集齊朝代更迭三要素,所以周滅亡】

董仲舒突然想到詩經多次記載旱情:旱既太甚,則不可推...昊天上帝,則我不遺。

他揉揉額角,從屋內書架抽出一卷竹簡,幾番翻閱後終於找到信息:宣王元年,天下大旱,至六年乃雨。

他辛苦創出的天人感應在神跡彰顯下,顯得極為無用,那現在要怎麼分辨後人雨的大陸性氣候、中溫帶氣候?

原本就禿頭的大儒頓覺更禿頭:後人氣象聽不懂啊!

【夏商周三朝皆以旱亡,究其原因可能與冰島火山爆發有關,火山爆發改變地中海氣候變化,進而影響到東亞季風流動,西北季風勢力大力增強,導致渭河流域乾旱缺水,土地退化,沙塵暴肆虐。

一般來講暖期季風雨帶北移,北方降水多,草木旺盛農業興。

氣候降溫時季風雨帶南移,結果是北方多旱南方雨澇,北方王朝滅,長南地區的青銅文明如三星堆等皆滅】

曆代帝王齊齊傻眼,夏商周滅亡因冰島火山爆發?

冰島在哪?

一聽冰島之名就明白在南北兩極,如此偏遠之地竟然影響到華夏大地?

想到先前天幕所展示的各紀元,他們應該慶幸火山爆發不大…否則巨大恐龍滅亡了解一下?

恐龍?秦始皇神情微動,突然想起大禹想要稱王建夏,防風氏不尊大禹故意遲到祭祀之禮表示不滿。

誰知大禹手段強硬直接將防風氏車裂,幾百年後有民眾挖到巨骨引起轟動,孔子信誓旦旦地表示:這是防風氏遺骨,世人皆防風氏身軀巨大,隻有他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