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7 章 地理曆史農業5(1 / 2)

《秦皇漢武看我校曆史作業評選[直播]》全本免費閱讀

劉氏帝王齊刷刷地豎起耳朵聽講,誰知天幕沒提大漢而是說起現代:

【我們現在是典型的陸海複合型國家,即:有廣袤的大陸空間,又有臨海邊緣,兼具陸海之利的國度。

曆史長河中類似陸海複合型國家有哈布斯堡帝國、德國、法國,這些國家崛起卻無法長期保持的原因是:

周邊的陸權強國與海權強國,遣軍從陸海兩側對其進行夾擊。

德國三次崛起,三次被英美打斷,這種海陸夾擊的痛我們也挨過,上世紀陸權國蘇聯與海權國美國共同施壓咱們,與德國不同的是,咱們在夾縫中找到生存之機。

生機的核心就在於大一統思想】

【秦始皇埋下大統一種子,漢武帝南並夜郎、南越、閩越、東海、朝鮮,確認華夏不受海權國欺壓,圈定漢家在東南亞的主導地位。

在恢複秦疆域的基礎上又向西開荒,但國家控製權對外延伸,即使滅不掉匈奴,也要讓它偏居塞外,為漢家騰出生存空間】

劉徹看著熟悉的‘夾心’輿圖(西漢地圖),臉上自得遮掩不住:誇,後人給朕狠狠誇,來吧,大膽地誇,朕受得住!

朕要世界蠻夷、番邦統統都匍匐在朕的腳下,對漢頂禮膜拜!

某些朝代臣子口中含酸:有亡秦之失,而免於亡秦之禍的君王,有何好稱讚的?

有人酸就有人自豪:“神跡說的可是咱們大漢帝陛下?”

哎呀,神跡在誇大漢呀!他們陛下肯定很厲害,文宗仁愛百姓,使民生息,神跡呐!文宗陛下該誇!

至於...這位漢武帝...想必也是好的吧?

漢朝百姓有些不確定,想到神跡講治水時,幾乎是指著鼻子罵宋朝杜充:誰讓你決黃河口淹百姓了?

那架勢一點情麵都沒留,而今卻對漢武帝多有讚揚,想必漢武帝是個好的吧?

提到杜充,漢朝百姓紛紛議論。不知道那千殺刀的是否還活著?

要是他站在俺們眼前,俺把他腦袋擰下來!

宋朝百姓趕緊開口:死了死了,當晚就被好漢割了頭,早沒命啦!

禍害要早死,否則遭殃的是他們。

【疆域遼闊代表著國家有挪轉空間,對百姓而言他們生存概率變得更大,舉例:霍去病等人將河套等地拿下後,漢武帝也能安置因黃河泛濫的受災百姓,漢朝廷將百姓移到河套地區安居,既能戍邊也能農耕消化新地,奠定漢疆安定。

這就是也就是地理縱深好處,用大白話講:資源多的公司,做起事情來容錯率也會大些。

否則在有限的土地裡,民眾上下隻會開啟內卷壓迫,無限內鬥直到死亡】

趙匡胤摸了摸臉皮:總覺得後人在指他大宋?

【漢朝對於漠南地區的政策與唐不同,唐與周邊實行的是羈縻製,漢走的是霸道:這塊地我要了,你要麼人頭落地要麼搬家。

漢以強硬的方式把漢文化傳入西

域,不僅讓我們有了自古以來之說,也讓我們對外宣傳有了曆史憑據。

同時也因對外擴張,打通東亞半封閉的地理環境,讓漢通過西域與歐亞有了交流通道。

對文明、對國家而言,對外信息交流很重要,東方文明在華夏,西方文明在西歐,無絲綢之路的延伸華,夏隻能孤獨地自我發展。

被迫自我發展的文明是誰?

印第安人!

無論他們曆史再悠久,文明再燦爛,沒有外來文明交流溝通,隻能固步自封,毫無發展】

神跡所講,小童撓頭不解:“難道海外娘娘說的海上算不上交流信息?”

旁邊長姐掩嘴輕笑:“與自身對等才叫交流發展,海上那些小國實力不濟不說,還指望跟咱們做生意吃飯呢,咱們哪看得上?”

她曾聽到爹爹私下與人密語:神跡在朝堂上已講過秦漢唐宋,可惜爹爹所述不多,她隻聽到一耳朵,羅馬實力與漢相並論...

長姐揪起手帕暗想:不知道這印第安人實力又如何?

略知印第安人曆史的君臣神色一變,突然明白幾分後人表達之意。

水靜止時隻會變成死水,隻有不斷奔流溪水才會生生不息。

鐵與木頭武器相比較時,使用木頭的印第安人被美國人剝了頭皮。

張居正半垂眼目,望向年幼的皇帝:“陛下,國家不能固步自封,同樣為君者也應廣納良言,才不會被奸臣蒙蔽。”

年幼的朱翊鈞點點頭“這是先皇開關,允許民間遠販貿易的原因嗎?”

說罷不等人回答,他又道:“海貿巨利,引來倭寇猖獗...”

朱翊鈞抬頭看向張居正:“元輔先生,朝廷當練水師保商船航行!”

商船無恙=利潤=朝廷收稅!

張居正點點頭,溫聲道:“神跡貿易言論,對朝廷是個機會,陛下不僅能練水師強國力,還能借此整頓江南,重新把海外貿易控製權重歸朝廷。”

朱翊鈞點點頭,既然遠輔這般說,絞倭寇,重振朝廷海貿是國策正舉,該定策推行!

【中西絲綢之路的交流,帶動沿途各國等經濟,加深諸國對華夏經濟依賴,確立世界經濟在東方的地位。

借對外經濟體係,朝貢係統才能代代運行,華夏也以朝貢之名不斷向四周滲透,從東南亞到世界,幾千年來一直有華夏聲音。

秦打下華夏根基,漢開荒,隋唐經營邊疆...曆代的積累讓海權被圍堵的我們,仍吃到遺產:以新疆為跳板,重啟絲綢之路,用‘一帶一路’連接中亞北非,逃脫西方圍堵,為中華崛起尋得機會。

這就是曆代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生機,至於崛起複興,嗯,還需要上下求索】

等等,海權被海權圍堵?

後天吐出隻言片語讓房玄齡等人倒吸口冷氣,海權被圍堵?甚至被逼到重啟絲綢之路?

後人不是有很厲害的艦船嗎?難道不能橫行海上?

杜如晦

抬手擦過額角,帶著幾絲心顫道:“原以為後人逢春秋戰局,沒想到竟是如此混亂局麵。”

後世多少國家來著?

百餘國還是近兩百?

他記不太清,但知道國越多對外局勢越複雜,難怪後人對強國抱有狂熱傾向,實在是不強國隻能挨打!

唐君臣在心悸後世局勢複雜,乾隆在心裡跳腳:清呢?我大清呢?你就提隋唐不叫清?

那新疆、蒙古西藏都是我清的功勞,還有左宗棠收複新疆,你說啊,你倒說啊!

說出來大清就能攬天下民心,快說,急死朕了!

【漢武帝能拓邊是漢家幾代積累,同時也是氣候濕潤的作用。

幾方相加讓漢家大業可為,如漢朝在河湟(青海)、隴西屯田,就是因濕氣候潤氣候讓湟水水量可觀,既能航行,也能灌溉河湟流域保障農業。

在濕潤氣候大環境下,漢軍將羌人驅趕到更偏遠的西海地帶,羌人也能依仗四月能生草的西海繼續生活,而不是入塞搶掠。

到東漢時溫潤氣候就有極大變化,建武九年(劉秀)滅隗器時,原本在青海西涼生活的羌人,已占據涼州不斷往內遷。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自東漢起氣候開始轉向乾冷,迫使羌人南下求生】

劉秀心中咯噔一聲:乾冷代表百姓活不下去?活不下去再現王莽末年的綠林軍。

他心緒波動麵上仍不動聲色,悄悄地豎起耳朵聽講:

【氣候轉冷環境並不是立馬能感受到,轉冷都是從高緯度蔓延到低緯度。

羌人在內遷,低緯度中原百姓卻在欣喜糧食豐收,殊不知氣候已在悄然變化。

在華夏氣候體係中,遊牧民族是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那隻鴨】

曆代君臣眼神一凝:隻要夷族南下朝廷就該準備救災防害?

隨即又認為不對,此時太過絕對,須好生斟酌一番。

【乾冷的氣候全麵進入寒冷期,是從東漢末年開始。

整個寒冷期持續近400年,從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結束,農耕區和牧業區都不斷南移。

到後期牧業甚至縮到華北平原,黃河以北農耕不在,幾乎全以牧業為主】

天幕貼出一張秦漢與魏晉南北朝農耕線對比,看得曆代眉頭直皺:

秦漢時期:農耕線推到河套以北,以張掖、銀川、固陽(內蒙古包頭市內)-張家口-新民(遼寧沈陽市內)為農牧安界線;

南北朝:宜陽(河南洛陽內)-唐縣(河北保定內)-居庸關-碣石(河北昌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