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8 章 地理曆史農業6(1 / 2)

《秦皇漢武看我校曆史作業評選[直播]》全本免費閱讀

【事實上曆代都有各種自然災害,但兩宋時期發生各色災害與前朝相比,次數逐漸增多。

兩宋自然災害共達1534次,其中水災268次,旱災259次,蟲災168次,其餘為風災、震災等等】

巨量的數字砸在宋人心上,他們聽不懂神跡深奧的言語,但水災旱災還是能明白,一千五百多次啊!

老天是要絕他們生路嗎?

見鄉親躁動不安,隱隱有失控現象,村裡老者厲聲大喝:“慌什麼慌?聽到災患就嚇得不活了嗎?咱們哪年不遇天災?現在還不是活得好好的?”

絕望的青年身體瞬間佝僂:“叔伯爺那可是一千多次啊!”

村裡每次遇上旱災總要賣兒賣女,天災多降到他們頭上,家中有幾個兒女可賣?

叔伯爺狠狠一拐棍砸在他肩上:“說你蠢還真蠢,天下那麼大天災都落你頭上?”

你是有多大的惡,引得一千多道災都劈向你?

一席話讓眾人歡喜起來,連忙抬手擦乾淚水賠笑道:“叔伯爺說得對,俺們兀自發昏不知哩,多虧叔伯爺點醒俺們。”

叔伯爺望了眼巨大的神跡,把手中的拐棍捏得死緊,哀歎道:“作孽啊作孽。”

至於誰作孽他沒有直接道明,隻閉目不再看神跡,卻擋不住神音入耳。

【我國的氣候總體走勢是從暖期轉向冷期,宋掐在氣候轉折的臨界點上,除氣候變化影響季雨帶的活動外,還有個原因:

植被被破壞的後遺症開始出現】

【植被被破壞的惡果並不是在北宋突然出現,它的軌跡早已暗藏在曆代數據之中。

以漢唐關中旱災為例:西漢關中地區總發生31次旱災,平均7.42年/次,其中‘天下旱’級彆旱災總7次。

唐朝關中地區共發生旱災122次,平均約2.38年/次,與漢朝相比,唐朝乾旱鏈遠比漢朝嚴重,即:連續數年發生乾旱、大旱、特大旱的連帶性係列乾旱。

如:貞觀二十二年到永徽五年連續乾旱7年,第一階段乾旱結束後,次年第二段乾旱又起,並持續六年】

劉邦&呂後&劉恒&劉徹等漢帝瞬間起身:後人你說清楚,天下旱是何時?

劉徹厲聲問太史公司馬談:“自高祖起我漢曆時幾次大旱?”

毫無準備的司馬談眼中閃過幾絲慌亂,隨即鎮定回道:“稟陛下,文帝三年秋天下大旱,先皇中元三年夏旱秋大旱,今大旱僅此兩例。”

兩例...劉徹恢複冷靜沉吟幾許才開口:“後人講漢時曾言朕為求雨,將年號改為‘天漢’,當必是天下旱。”

至於建元四年的旱災,並不在天下旱範疇...按後人所言,漢家自洵兒(漢宣帝)起要經四次天下旱?

劉徹在計算大漢旱災在何時,李世民卻是看著連續乾旱差點暈厥過去。

乾旱不僅代表著糧食歉收,還伴隨著蝗災!

他登基的次年長安大旱,祈雨挖渠打井都不僅沒緩解大旱,倒使蝗蟲大起,為治蝗災,他將蝗蟲價格提到與粟同價,但蝗蟲太多實在無力治理,恨得他生吞蝗蟲以解其恨。

現在後人告訴他大唐有乾旱鏈?

這要逼死多少百姓?

【關中是華夏最初的糧倉區,也是最先遭到砍伐的森林之一。

把西漢與唐朝關中旱災平均發生年份相比:7.42年/次VS2.38年/次;

可以看出兩朝旱災發生頻率縮短三倍之多,很駭人的數字】

天幕頓了頓補充道:【森林存活率不是氣候變化全部因素,但也是重要催化劑】

住在杭州錢唐施水巷的王從德靜靜地聽著神跡講述,腦海中憶起在朝中時的史載:貞觀二十三年三月至冬不雨,至於此月己未人雨。

永徽元年,自夏不雨至七月。

永徽三年正月,以去秋至於是月不雨。

永徽四年,自三月至五月不雨。

原來後人把這叫乾旱鏈?

要如何破乾旱鏈保農事呢?

正沉思間就聽到小兒惟賢好奇:“耶耶,你著‘農家事略’會把天象之說寫進去嗎?”

王從德點點頭:“按神跡所言,今天下氣候已是轉冷,若能讓農人多了解幾分天象農時,也是功德一件。”

房進翻到下頁地圖慢慢道:

【四千年前華夏是多林大陸,絕大部分地區都被植被覆蓋,隨著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範圍,森林分布開始變化。

先秦時期:關中平原、黃河中下遊及淮河以北森林遭到砍伐;

隋唐時期:太行山、華北北部等山脈遭到砍伐;

兩宋:秦嶺、隴東南、江淮等地區遭到砍伐;

明清:江南深山、嶺南、雲貴高原遭到砍伐】

無數人仰頭望著空中代表森林的綠意消失不見,直到輿圖上剩下星星點點的綠意,有人感到委屈:“人活在世上總要吃飯燒水,總不能為樹木活活餓死吧?”

【一代代的累積砍伐,砍到明清時巨木好料缺得超級厲害。

萬曆時期楊應龍給朝廷進貢十七根大木料,被嘉獎升官

甚至因好木料難尋,擁有森林地的雲貴黔地區,把木料買賣發展成地區經濟支柱。

但雲貴黔地區木料難砍,運輸更難,清朝乾清宮著火缺木料維修,巨型木料難以入京,乾隆隻能拆明陵應急】

拆明陵?

所有明朝皇帝瞬間怒火衝天:那個癟犢子掘朕陵墓?

同是皇帝一點規則都不講,還要不要臉了?

見到咱要剮了乾隆彈幕,乾隆氣得暴跳如雷:“朕怎麼不要臉了?朕拆你明陵那是情勢所逼,後來南方木料運到京城,朕不是給你重修了嗎?”

你們不謝朕給明陵拆舊蓋新也就算了,還汙蔑朕!

秦始皇望著明清兩代帝王在天幕上你來我往,渾

身殺氣四溢:後世皇帝到底是些什麼玩意?

他的皇陵不僅要防盜墓賊,還要防皇帝?

房進結束小故事,把話重歸正題:

【真論森林承載線,古時人口數大體上在森林承載範圍內,在天災人禍的間隙中,森林總能找到機會恢複植被覆蓋率。

直到民國人口突破4億後,森林每況愈下,甚至跌破承載底線】

眾人慶幸,看,他就說了,砍幾棵樹而已,根本不影響大局。

話剛落音就被天幕打了臉:

【古代人口沒突破森林承載力,但並不代表對森林被破壞後沒有後遺症。

森林對氣候、生態非常重要,從土地而言,森林自帶的植物分布,除阻止水土流失外,還會吸引到各類動物棲息。

而各動物又通過各自活動反哺大地,如蚯蚓、螞蟻讓板實的土地得以呼吸,狼、鳥等動物糞便作為肥力滋養大地。

土地得到肥力,喬木灌叢長勢更好,能吸引到更多物類平衡生態環境。

從氣候而言:森林光合作用時會吸收二氧化碳,減少大氣中的碳量,釋放相當的氧氣。

同時對氣溫進行蒸騰作用,降低氣溫溫度,這也是為什麼同是夏天,森林裡的氣溫要比裸露大地更涼快的原因。

蒸騰作用大於反照率時,森林會把水汽反饋給大氣層,從而改變大氣層中的含水量。

比如亞馬孫雨林的降水大部分是由蒸騰作用而下,每次產生的水量和亞馬孫河每天流入大西洋的水量相當】

西漢時期關中尚存鬱鬱林木,到唐朝時長安周圍已是光禿禿一大片。

【森林變耕地,耕地變旱地,乾旱超過土地臨界值時,乾旱的衍生品——蝗蟲到來】

曆代君民精神一振:來了!

【曆代都得出久旱必蝗的現象,並且代代不斷地總結治蝗方法。

除蝗方法最早見於詩.小雅.大田:去其螾螣...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現代破解甲骨文後,才發現商朝時期已掌握初步治蟲技術,方法有三種:

第一種:問卜求神:貞問不會沒有雨吧?蝗蟲在農田中出現了啊!

第二種:降雨殺蝗;第三種:用煙火驅殺】

天幕頓了頓語氣有些奇怪:【商朝雖迷信,但很多朝代連商周都不如,商周見蝗蟲還能殺蝗,而古人隻能磕頭燒香祭拜蝗神,求它彆吃莊稼,最後逼得唐太宗親吃蝗蟲破除迷信】

唐朝百姓眼淚汪汪:我大唐陛下最好了,今天咱們能吃飽也受陛下恩澤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