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鍵不由得向著她走去,他從未想過段冉彈爵士的樣子。
不同於演奏古典,她的神,她的雙手,恰到好處的展現著切分音中的小緒。
似是感受到了秦鍵走了過來,段冉扭過頭。
她習慣的咬著下唇。
隻是下一秒。
她輕輕的送上了一記俏皮的‘wink’,如同她指下的一個小裝飾顫音,充滿了小小的挑逗。
轉回,她的左手高高抬起落下,一個轉調和弦,音樂再變。
安靜保持著兩米的距離,一直到音樂在一個迂轉處輕輕的停了下來。
讓人意猶未儘。
鼓著掌,秦鍵走到了鋼琴旁。
“這是你的改編嗎?”秦鍵發誓他從來沒有在任何音樂片段中聽到過這樣的旋律。
段冉搖頭一笑,說道:“這是我自己瞎彈的。”
“哇。”秦鍵驚歎道,“那我覺得它應該有個名字。”
“唔——”
段冉思考了片刻,“就叫它《13》好咯。”
“哈?這是什麼意思?”秦鍵不解。
段冉起緩緩的扣上了梨花琴的琴蓋,輕輕的撣去了琴蓋上的灰塵。
“你猜咯。”
...
...
秦鍵猜了一路,一路都沒有猜對。
不過相比於猜數字,他更感興趣的是這段旋律。
猜了一路,哼了一路。
“晚安。”
“好夢。”
一夜無話。
第二天上午十點整,秦鍵再次準時的踏進airstudios的管弦樂棚。
此時棚裡包括指揮在內的所有樂團成員和工作人員都已經帶著耳機準備好了。
坐到鋼琴前微微的調試了一下。
秦鍵衝著阿斯特和薩耶維點了點頭。
一切就緒。
隨著薩耶維的大手一揮,弦樂組動了,恢宏無比。
開段的樂隊段,即第一樂章起始,一個樂團一旦接受了獨奏者是本作品的唯一戲劇角色之後,他們便會不由自主的圍繞著這名獨奏者展開自己的音樂部分。
這也是秦鍵和薩耶維之前就k466的錄製問題商量好的——這首作品將完全按照秦鍵的意誌來進行。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開始的樂隊全段總是交代著某種引介的氣氛。
作家們會在故事寫作中裡常用到這種手法——用來預示將要發生些什麼。
如果故事的篇幅很短,那麼在音樂中這個問題就自然消失了。
但是在k466這樣一個擁有近半個多小時的長篇大作中,顯然開頭的兩分十幾秒的樂隊片段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既要讓讀者在繁瑣的故事鋪墊中不喪失對下文的緊迫期待感,同時又得確保他們讀懂了故事的開頭。
...
...
某天排練的間隙。
“薩耶維指揮,讓樂隊從一開始就把緒展現出來。”
“你是指像命運交響曲那樣?”
“k466本就是一首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