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
一定不是這種感覺。
關於貝多芬的作品風格他在很早的時候就和廖林君和老波特在茶幾鋼琴館裡討論過。
廖林君的話他至今還記得很清晰。
一般傳統觀念認為早年的貝多芬創作多受到了海頓莫紮特的印象,但是對方認為貝多芬早年對兩名前輩的模仿更多的是處於——外在的。
就這一點老波特給出了更準確的描述,“他的技術甚至精神常常更接近胡梅爾以及克萊門蒂的晚期作品。”
這些話秦鍵當時聽的一知半解,但是現在再細細品味不難兩個人給出的觀點均是——早期的貝多芬創作更靠近與自己同代的早期浪漫主義。
若以此為基礎,秦鍵覺的自己應該從貝多芬的早期作品中尋找那些存在著俄派風格的版塊。
“早期。”
暗忖著,秦鍵再次抬起雙手。
周圍的人又聽到了琴響,這次換了一首彆的曲子。
“哇哦,是d小調。”
一名食客說著再次放下了手中的勺子。
是d小調奏鳴曲,暴風雨,貝多芬早期的作品。
果然。
秦鍵自然而然的就沒有剛才那般緊湊,結構不夠統一的第一樂章,大量肥大的和弦加上時而出現的悠長旋律,這一切都讓他感受到了音符間的開放感。
又是一種之前不曾有過的體驗,或者是他經過這兩天之後才注意到。
“如果再早一點的呢?”
秦鍵結束了第二樂章後停了下來後,下意識的想從琴台上找到自己的手帕,卻發現自己並沒有把手帕帶在身上。
正欲在身上抹一把的時候,一位使者遞過來了一張乾淨的紙。
他一愣,然後衝著對方笑了笑,接過紙後他擦掉了手心的汗。
接著演奏起了第三樂章。
隻是他演奏的是悲愴的第三樂章。
這首作品比暴風雨誕生的還要早4年,是貝大爺1798年寫下的。
開始流暢精致,中間變的躁動了起來,後麵完全散漫的像是在開玩笑。
如果將秦鍵在華韻賽第三輪演奏的悲愴第三樂章於此時的對比,沒人會相信是一個人的演奏。
甚至連遞紙的侍者都有些難為情,他覺得這曲子不應該是這樣的。
第三樂章結束。
沒有掌聲。
秦鍵回頭望去,為數不多的眾人都已經散去。
侍者忙碌了起來,夥夫回到了後廚,就連食客也走掉了。
大概是他們已經沒有什麼興致再聽下去了。
“還真是有點慘啊。”
不過他還是抬手向著空蕩蕩的大廳行了一個坐禮。
自嘲一笑,再回過頭時,一個穿著花裙子的小女孩站出現在鋼琴後麵。
或許她剛才正躲在鋼琴後麵,所以秦鍵沒有發現她。
她帶著一副厚重的眼睛,像是老人帶的花鏡,手裡正拿著一塊抹布一樣的東西。
秦鍵就這麼看著小女孩,小女孩也不膽怯,還對著他呲出了一個大大的燦爛微笑。
小女孩的門牙還沒換完,秦鍵推測她的年齡應該不過六七歲。
再仔細打量了一下眼前的孩子,他發現小女孩的花裙子雖然乾淨整潔但看起來已經有些破舊,款式也很過時。
或許這是因為她的家庭經濟狀態不太好吧,不過她應該有一個勤勞的媽媽。
秦鍵看的出神。
“她應該上一年級或二年級”
“今天是周末,學校休課,她就被她的母親帶到了這裡”
“大概是家裡沒人照顧她吧”
“因為她的爸爸也要工作”
“她的父親會做什麼樣的工作?”
“一個體力工作者?”
...
...
不覺間,秦鍵像是在腦海中勾勒出了一個故事。
或許是小女孩那個燦爛微笑打動了他。
他的指尖突然出現了一種感應,下意識的伸手落健按響了鋼琴的第一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