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妙的旋律在複古風鈴般的分解和弦下呈現出了一種自然之美。
演奏會的現場氣氛也因這連貫從容的旋律變得充滿了浪漫色彩。
“牧童因暴風雨的來臨,躲避於安全的洞穴,遠方的風雨大作,牧童若無其事地取出弟子,吹出風雅的旋律。”
肖邦極罕見的親自解釋自己作品所表現的情景。
作為浪漫主義時期的幾類主題之一,這首類田園作品是肖邦為數不多表達對靜謐自然的情感書寫。
不似激流的洶湧,也不似冬風的淩烈,牧童短笛更像是一部自由感十足的溫暖藝術歌曲。
這首作品於秦鍵有著那麼一點特殊的含義,確切地說應該是他第一首想在肖邦大賽上演繹的作品。
起初他對於這首作品的理解是關於男女之間的情感,他認為作品中綿綿不絕沒有間隙的柔美旋律是一種充滿曖昧的訴說。
如今他依然覺的這首作品依然一種關於人的主觀情感表達,隻不過他不在將這種‘情感’局限於人與人之間。
人與自然,人與萬物,
這裡他要感謝老阿薩德。
每節課下課前,兩人都會聊一些肖邦的話題,就像普通的聊天。
在這個過程中秦鍵聽到了關於肖邦作品不同的解讀,一個來自阿拉伯作曲家的解讀。
“當我們談起浪漫主義,情感總是最先得以表達的部分,對於人文類和社會類情感來說,浪漫主義的表達真實可信,因為人文類情感的都是有人的直接參與,情感作用的對象就是‘人’或‘有的人參與。’”
這是老阿薩德提出的一個類似引子一樣的觀點。
“相比之下,自然類情感比較特殊,我們這裡暫且定義情感對象的具體事物都是沒有生命的,如麥田、大山、海洋,換言之人與自然間的情感是人對物單方麵的。“
在將這一觀點繼續深入之後,老阿薩德將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與這種情感建立了連接。
“所以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往往是帶著強烈的主觀感受,以自我想象為橋梁,去搭建人與自然的情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