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93小節在單簧管和圓號轉入Bb大調,為音樂提供了新的動機。
演奏兩個聲部的樂手為清一色的男性演奏家,他們用渾厚的音響展現出了一種安然和高亢。
而一直處於理性的鋼琴也漸漸明亮了起來。
似是樂隊與鋼琴的對抗再起。
在這交織成一團的音律中,薩賓娜用指揮棒調配出了音樂第二主題的素材要素。
一段激動人心的鋼琴旋律接連鋪開,持續的bE音猶如教堂下的鐘聲,秦鍵撐開的右手演奏著和弦二度進行旋律,試以雙手挑戰整個管樂聲部。
這一次,薩賓娜帶著樂團主動退讓,整個樂團的音量降低了一個level。
緊接著鋼琴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化身緊縮的旋律線。
聲音之統一,上下之連貫,完全沒有縫隙的連奏宛如一隻手在彈奏。
秦鍵在此完成了一段雙手炫技的極速表演。
這一段的困難隻有每一個研習過此曲的人才能明白,廖林君作為一個聽過秦鍵演奏過此處兩次的現場觀眾,她得說比起在莫斯科的時候,秦鍵對手指的把控更加成熟了。
她覺得秦鍵已經明白了什麼是技術服務於音樂本身的道理,她在這裡聽到了秦鍵的內省。
廖林君的鏡框下浮現出了一對梨窩,沒有老師會為學生的真正成長而感到不開心。
短短的十分鐘,第一樂章還在繼續,由鋼琴勾勒的故事線條依然在緩緩的前行。
他在所有人的注視下忘我的向前走著。
每每雙手展露驚喜之處必定會吸引到無數的目光,隻是他對這一切全然不知。
此時他的眼前隻有鋼琴,腦海裡隻有他自己的畫麵,耳邊隻有鋼琴聲和‘暫時屬於他的樂隊’。
“忘我的演奏是處於一種屬於演奏家的高貴品格。”
坐在第一排的觀眾裡有一名特殊的觀眾。
吉格斯.霍普,當今歐洲古典音樂圈內最著名的樂評人之一。
來自英泰晤士報的首席樂評人今天是專程來看這場屬於格裡斯貝克與其妻的拉三音樂會的。
隻是霍普萬萬沒有想到出場的卻是這名來自華國的年輕人,作為一名活躍在古典樂圈的大人物,他自然知道秦鍵是哪一位,他還曾打算為對方與薩耶維合作錄製的cd寫過一篇長評,不過在後來求購cd未果就作罷了。
所以他以為自己很了解這個華國年輕演奏家,但是他此時覺得自己錯了。
他根本沒有設想過一個擅長演奏莫紮特的人可以將拉赫瑪尼諾夫演繹成如此廣袤無際。
這讓他心中高呼上帝的同時也不經重新以一個樂評人的視角重新審視起秦鍵今天的演奏。
霍普認為秦鍵擁有高超的演奏技巧,這點毋庸置疑。
與那些走進音樂廳的小白不同,在霍普眼裡小白們還未走進音樂廳時就會抱有一種‘能上台的音樂家都是精熟的演奏者’這一觀點。
霍普並回避這一現實情況:當今的聽眾把舞台上非常高的技巧水平視作一種理所應當。
但他深深知道被冠之以高超技巧的演奏家們彼此之間又有著各種細微差異,這也就是小白們體會不到的樂趣了。
在霍普看來,從莫紮特到肖邦,再到拉赫馬尼諾夫,秦鍵指下表現出的是一種非圓滑輕巧的表麵功夫,也沒有令人厭煩的英雄式做派。
尤其是第二點,看夠了那些令人作嘔的作秀表演,霍普認為秦鍵淡漠且清澈的演奏肢體動作簡直是油膩洪流中的一股清流。
在聆聽拉三這樣的龐然大物時,三流的聽眾在聽氣勢,二流的聽眾在聽聲音,一流的聽眾在聽音樂。
音樂即是包含了演奏者所有的技巧和樂思在內的高度統一。
霍普在秦鍵演奏的連接部中發現了一點有趣的東西,在他還沒有意識到音樂已經進入了一個格外複雜的段落時,這原本就是由作曲家給演奏者提出的難題就被秦鍵毫無察覺的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