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秦鍵的第一輪第二首曲目——1,與革命調性產生強烈反差的降A大調。
要說秦鍵的這首選曲也有著一股子段冉的任性勁兒,當時沈清辭和他可是為此爭了不短的一段時間。
沈清辭直言這首作品不適合比賽的舞台,不論技術難度還是音樂表現力都太過單薄。
秦鍵當然明白這些話,但從個人而言,他想把這首曲目帶到賽場。
不為加分,隻為願自己的一個小心願。
他當時也坦言告訴了沈清辭:“沈老師,這首作品對我很特殊。”
或許是這句話打動了沈清辭,最後沈清辭同意了。
至於為什麼這首作品對於秦鍵特殊,特殊的點又在哪裡,這一段曾在故事的某個角落裡提及過。
此刻秦鍵幾乎不用尋找某一晚的演奏狀態,幾乎自然而言的就將自我代入其中。
樸實的演奏已經有了一種非肖邦的演奏,有一種打破浪漫主義風格的傾向。
音符流淌間如心語沐浴在明亮的晨光之下,金燦燦,銀閃閃。
秦鍵的演奏透著從容,他手臂舒展,手腕靈活翻轉,像一位溫柔的少女,散發著一種溫馨的氣息。
此刻的他目光中儘顯溫柔。
旋律在他的指尖下不停的轉著調,蘊含著青春的光輝。
音響層次逐漸豐富。
在尾聲的終止前,低音持續音回到了降A大調,朦朧的弱奏訴說了最後的樂思。
夢幻的舞台隨著他抬手而安靜了下來。
曲終,他完成了一次心願。
這一首作品是他送給自己與肖邦音樂的際遇。
兩首練習曲全部結束,
秦鍵停頓了片刻,再次抬手落指。
接著奉上了他的第三首曲目,升c小調夜曲。
在本屆比賽上,升c小調夜曲已經多次被演奏,可見其熱度。
作為獨放異彩的鋼琴音樂體裁,肖邦的夜曲充滿了肖邦式的主觀色彩,它所營造出的音樂意境在整個浪漫主義音樂時期乃至整個西方音樂遺產中都可謂是獨樹一幟的。
與練習曲和詼諧曲一樣,夜曲是公眾賽第一輪必選的樂曲體裁。
是檢驗參賽選手在肖邦音樂藝術處理上的一處試金石。
所以大多選手都會將夜曲作為第一輪的殺手鐧來準備。
隻是秦鍵並沒有在夜曲上麵花費太多的心思,每名選手都有個人的曲目設計,他將第一輪的重頭戲壓在了第四首詼諧曲上
借著牧童短笛營造出的舞台氣氛,他輕鬆的結束了夜曲的演奏。
或許是前兩首練習曲被秦鍵玩的過於不尋常反而導致後麵這首中規中矩的夜曲顯得過於平常。
有些觀眾和選手在聽完了革命與牧童短笛之後都不由期待秦鍵能在夜曲上玩出一些新花樣,就像初賽中的那首B大調夜曲一樣。
可他們都失望了。
不過還有一部分觀眾和選手他們更期待的是秦鍵的b小調第一詼諧曲
這首詼諧曲被評為‘肖邦所有詼諧曲中最具悲劇性的一首。
偉大的波蘭音樂史學家克勞迪奧曾這樣評價這首作品——‘華沙起義的失敗比華沙淪陷更讓肖邦憔悴,他內心的孤獨、痛苦以及對故鄉親人的思念、壓抑,都在這部作品中通過富於創造性的音響形式得以集中體現。’
詼諧曲,從字麵上看是一種帶有詼諧、幽默情緒的音樂類型。
這沒錯,這確實是詼諧曲在17世紀誕生時的初衷。
可就是這樣一種體裁的音樂形式,卻被肖邦用來表達內心最深處的傷疼。
這首曲目的情感表達的難度絕不亞於革命,在複雜性上更比革命要複雜。
‘ABA‘的三段式結構讓它需要經曆‘快慢快’的戲劇性對比。
每位到達一定階段的鋼琴演奏者都有自己對於‘快’與‘慢’的理解。
秦鍵在本輪比賽比賽最後一次抬起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