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子完全可以說是一言興一國,一言也可以亡一國。
老爺子都這麼牛逼了,作為好聖孫,朱瞻基要說沒有壓力,那是不可能的,畢竟原本曆史上的朱瞻基雖然也和自家老爹加起來有個仁宣之治的盛世,但是後世的聲譽可並不怎麼好。
後世說到大明,第一個想起的基本就是那句不稱臣,不納貢,不割地,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話聽著就給力,屬實為大明朝圈了不少粉,但是事實上這句話裡卻有多少無奈和屈辱是很多人都沒有細想的,
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的大明,皇帝卻成了留學生,被逼著來叫開大明的城門,君王死社稷,崇禎也做到了,誓死不南遷,然後自己在煤山一吊,大明就剩下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南明苟延殘喘了幾年。
而不割地就是曆史上的朱瞻基之所以毀譽參半的主要原因了,因為他,大明確實沒割地,而是直接就丟了,不要了。
甚至原本的海權也在鄭和去世之後直接就叫停了下西洋之事,雖說這裡麵有各種各樣的因素造成的,但是作為穿越而來的朱瞻基自然不會允許這些事情再次上演,後世的事情他決定不了,但是至少他既然穿越而來,不說要做到直接統一全球什麼的,但是至少要讓大明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才是。
而作為這些的基礎,朱瞻基的計劃裡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大明的疆域為什麼越來越小,他丟安南,他兒子丟陰山,他孫子的孫子丟了哈密衛,他孫子的孫子的孫子再丟個外興安嶺,然後再加個孫子的孫子的孫子的孫子的孫子然後大明就剩個南明了,
咳咳,這麼一想,大明皇室絕對是和孫子輩犯衝了,老朱的孫子建文被自家叔叔趕下台,然後朱棣的孫子又是他朱瞻基,再重複一下,他朱瞻基的孫子,也就是朱棣的孫子的孫子。
額,話歸正傳,在朱瞻基看來,之所以造成這些的原因其實無非就是疆域太大,俗話說天高皇帝遠,想想安南這種地方離大明順天有多遠?差不多就是橫跨了整個大明的距離。
安南發生點什麼事,就算是快馬加鞭的往京師送消息,等到大明京師得到消息,都差不多的一兩個月之後了,朝廷再一商議,然後等到下定決心用兵,各種糧草,軍械的準備,等到這邊準備好,大明軍隊一到,安南這些地方直接就是納頭就拜,等到大明軍隊一撤,然後又開始作亂。
大明作為王師,又不可能直接把人家給全滅了,不把人全殺了,這種事情也就根本得不到解決,如此反複,都不i用幾次,大明自己就會遭不住。
而想要解決這種事情,最好的辦法自然就是修路了,直接把南北打通,如果可以,朱瞻基甚至都想直接把鐵路火車什麼的鋪設到位,稍有動亂,大明的京師就會立即得到消息,然後大明王師朝發夕至,這樣子一來,動亂自然安定,然後也才會有機會繼續發展大明經濟,民生,擴張版圖。
當然,火車鐵路什麼的,目前他還隻心裡是想想,現在他最想做的還是先修條水泥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