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裡有一個想法,你給我合計合計。”朱瞻基對著一旁的景蒙說道。
“殿下您說。”景蒙立刻道。
“我是這樣想的。”朱瞻基目光看向眼前鋪設的水泥地麵道“我打算用這水泥,在今年鋪設一條從應天至順天的水泥路你覺得可行不?”
“殿下的意思是以此連接南北?”朱瞻基的意思不難理解,景蒙很清楚如果修造出這樣一條路意味著什麼。
皇帝想要遷都順天,此舉雖然方便了大明對付北方的韃靼和瓦剌兩部,但是順天在北方,南北相距何止千裡,這麼長的距離,屆時一但遷都,定然會導致朝廷對南方的管控力度減弱。
所以聽到朱瞻基這話,景蒙自然能明白朱瞻基的意思,修建這麼一條水泥路,以此來方便兩京來往,加強朝廷遷都後對南方的掌控。
朱瞻基點頭,這的確是連接南北,目前應天到順天的驛道大約有兩千兩百三十五裡,假如是步行,按照一小時五公裡,每天走十小時來算,一個人步行從應天府到順天的時間大約是二十來天。
最省力的則是水路,水路順風順水的情況下大概一晝夜可以行四百裡左右,也就是五天左右,但是逆風的話這個時間就得加上好幾倍,不過一般不超過半個月。
而最快的肯定是騎馬,最好的馬就是汗血馬了,也叫千裡馬,當然千裡是虛數,真實情況下,大概的時速其實隻有二十公裡左右的樣子,如果不算馬會疲憊,全速跑上一天也能跑四百多公裡路,這也就是傳說中的八百裡加急了,如果一路上換馬不換人,最多也就隻需要不到五天的樣子。
當然朱瞻基也知道水泥路太過堅硬,其實並不適合跑馬,如果全力奔跑馬蹄會感到疼痛,時間長了也會損傷馬蹄,甚至是直接讓馬報廢掉,但是這其實也並不是問題,一來如果隻是傳遞消息,損傷馬匹本就是常有之事,隻是水泥路更費馬匹一些。
而且這事兒也並不是沒辦法解決,畢竟後世都有人行道,到時候在水泥路兩邊各自留個專門給傳遞消息用的馬道也不是什麼很麻煩的事。
而水泥路的作用其實從來都不是在跑馬上,而是在押運貨物或者是行軍上,以行軍為例,古代行軍速度慢是出了名的,主要就是押運糧草的事情上。
因為古代的道路都是壓實的泥路,若是道路平整加上天晴還好一些,雖說押運糧草的馬車依舊很難有多快速度,但至少能保證正常行進,但是如果遇上下雨天,就算是平整的路麵,也會變得泥濘不堪,寸步難行,一般都隻有等到天氣放晴,路麵被曬乾後才能繼續上路。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就是這個道理。
糧草先行,一來就是因為糧草運行速度太慢,甚至遠比作戰部隊的行軍速度還要慢,糧草先行一段時間,這樣子一來大軍在後,就可以做到糧草和大軍同時抵達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