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平定山東的將士,都論功行賞了,協助殷懷璽平定山東的各府大小官員,都受到了朝廷褒獎。
皇上單獨召見了常寧伯,常寧伯直言:“李其廣雖然鏟除,氏族也被殷主將收拾得七零八落,但殘餘勢力,依然積弊成患,若不能趁此機會,徹底掌控了山東局勢,恐氏族尚有故態複萌之憂。”
這也是皇上的憂心所在:“常愛卿有可良策?”
常寧伯道:“殷主將離開了山東,各府的大小官員憚壓不住氏族殘餘勢力,唯恐氏族卷土重來,依老臣之意,需派兵常駐山東,震懾氏族殘餘勢力,協助各府官員們治理山東。”
皇上輕撚著手中翡翠玉珠手串,神色莫名。
常寧伯此言,也算說到他的心坎裡去了,隻是山東一戰已經結束,朝廷派軍需師出有名,如此一來這兵該怎麼派,就是一個難題。
常寧伯心中已有對策,可也不會傻到在皇上麵前直言不諱,要知道他是武官,跟藩王那要八杆子也打不著才行了。
果然,皇上沉吟了半晌,這才問:“東寧王的封地,距山東最近,也不需刻意派兵,隻需命東寧王派兵,駐紮與山東比鄰的邊境地域,威懾氏族,後命東寧王協助各府官員,治理山東,你覺得此計如何?”
常寧伯心道,果然讓殷主將猜中了。
各地藩王之中,皇上最信任東寧王,東境距離京兆,中間隔了一個山東,需繞道而行,至少也有一千多裡,其中路途多是山路,多有崎嶇,十分不好走。
讓東寧王暫時協助治理山東,這無異於,將山東暫時半交給了東寧王,若東寧王有異心,無需繞道山東,隻需取道琅琊山,就能直逼京兆。
皇上不可能沒想到這些,卻還是做了這一決定。
其一也是山東積弊成患,急待處理,但氏族豢養私兵,唯有派兵才能鎮壓。
其二也是對東寧侯的信任。
其三殷懷璽山東這一戰,打出了朝廷的威嚴,也是民心所向,東寧侯就是再蠢,也不能在這個時候生出異心,畢竟造反也要師出有名才行。
殷懷璽也是考慮到了這些,之前與他商談這事時,才會毫不避諱說了東寧王。
心中念轉,常寧伯麵上卻半分不顯:“皇上思慮周全,殷主將在山東聲望極高,戰後的善後事宜,多有宣揚皇上仁德治民。”
淡淡的一句話,皇上卻明白子其中涵義。
讓東寧王暫時協助治理山東,也是無奈之舉,他最擔心的,也不是東寧王的異心,而是東寧王在山東積威甚大,功高蓋主。
但常寧伯這一句話,直接表明了,百姓們的心向著朝廷。
皇上心中一定,便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治理山東,還需多施仁政,體恤民心才是。”
民心已向,再施仁政,就沒東寧王什麼事了。
但是!
不管是常寧伯自己,還是皇上,都忽略了,方才常寧伯的話是:“殷主將在山東聲望極高,戰後的善後事宜,多有宣揚皇上仁德治民。”
這句話乍一聽並沒有什麼問題。
但仔細一琢磨就明白了,凡事有先有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