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老夫人好奇問:“什麼事說來聽聽。”
沒一口答應,也沒說不答應。
宋明昭也沒再賣關子,開門見山道:“接下來,殿前複試,殿試隻考策題,不考經論,我於策題並不精通,便想借了虞府貴地,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希望能上虞府,與湖山先生學一學策題文章。”
策題雖然考的也是文章,但行文,述字都有許多講究,裡頭也有不少門道,閒雲先生本就是閒雲野鶴,論學問,天下少有人能與之匹敵,但若要論起科舉策題,他未必在行,閒雲先生也不曾教導過他策題。
當然了,閒雲先生沒教,就不代表宋明昭不會。
相反他經常研讀曆朝曆代,不少名臣們的策題文章,對於策題也是熟爛於心,並不需要刻意學習。
虞幼窈有些吃驚,實在沒想到,宋明昭竟會提出這請求。
想到前幾日夏桃提及了,宋明昭在會試上一鳴驚人,京裡惹了不少傳言,甚至還有人說,宋明昭能五案首,連狀元之名也非他莫屬。
難道宋明昭是受了盛名聲累,對接下來的兩場殿試,沒有必勝的把握,想要臨陣磨槍?
虞幼窈覺得很有可能。
不是她小瞧了宋明昭,而是科舉存在很多變數,並非才華過人,就能萬事大吉,君心難測這話不是說說,誰能保證在殿試上,皇上會出什麼考題?
三年前的“治藩”二字,不知道難倒了多少世家精心培養,想要在科舉上一鳴驚人的學子們。
宋明昭是閒雲先生的弟子,又有驚才絕豔的名聲。
現在他的名聲有多盛,宋明昭的壓力就會有多大,幾乎全天下的人,都在關注宋明昭的科考成績。
若他科考失利了,或者沒有達到旁人對過大的期許,這將對他的名聲,對鎮國侯府的名聲,造成極大的打擊。
甚至以後宋明昭入了朝堂,也會受到影響。
精通策題的一些門道,把握自然也會更大。
湖山先生於策題就十分精通,他名聲不在閒雲先生之下,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宋明昭想與湖山先生請教策題,也是理所當然。
至於宋明昭對她什麼心思,虞幼窈沒想過,也不會去想。
身為男人,周令懷是心知肚明,也不可能告訴虞幼窈。
有了那場噩夢,虞幼窈絕對不會自戀地以為,宋明昭會對她有什麼想法,她對宋明昭雖說不上厭惡,卻也是敬而遠之。
虞幼窈都這樣想了,虞老夫人的想法,與她也是相差不離了。
低頭喝茶的周令懷,卻目光頓時一冷:“會試最後一試就是考策論,宋世子既然能在千萬學子之中脫穎而出,取了會元之名,名滿天下,想來策題文章,也是精妙無比,若說不精通,委實太過謙了。”
驚才絕豔的宋明昭,臨考之前還需要上虞府學習策題文章?!
說什麼不精通策題,簡直是鬼話連篇。
分明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