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後娘娘繼續笑:“早前打聽了宮裡的道道,打哀家宮裡,請了一個教養嬤嬤進府,聽說是女兒大了,從前嬌慣了養著,趁著為祖母守孝的日子,多學些規矩,禮數,告慰祖母旳天靈,也能穩重些。”
理由卻是再體麵不過了,換任何人聽了,都要誇讚姚氏賢惠知禮。
可了解姚氏的人,就能體會一些不一般的東西。
宮裡哪有規矩不好的宮人?
為什麼早不請,晚不請,偏要等翊坤宮開了宮門之後,千方百計打聽了翊坤宮的門道,從翊坤宮裡請?
說白了,還不是擔心請來的嬤嬤,不如從前的“許姑姑”體麵,叫虞幼窈壓了一頭。
畢竟,她這個皇後娘娘,在位份上她和太後娘娘相當呢。
丹紅姑姑了然地閃了閃眼睛。
“當年虞二爺襄助朝廷開了海禁,回京不久,虞老夫人就忙著替虞二爺相看,起初虞老夫人瞧中的不止姚氏,後來挑中了姚家,是當年還在閨中的姚氏,借著虞府辦宴,邀請各家姐兒進府,提前打聽了虞二爺的行蹤,叫人撞破了她和虞二爺【私下】會麵,虞府是知禮的人家,這樁婚事也就順理成章了。”
大戶人家相看結親,肯定不可能隻瞧了中一家。
當時,虞二爺中了榜眼,還為朝廷立了功,長得也是俊雅無比,是多少京中女兒們的夢寐以求的如意郎君?!
就是不少老牌勳貴,都想上趕著結親。
大戶人家,哪家結親都要辦一場小宴,邀請家世合適的女兒過府,就近了觀察品性、才情,人多了姐兒們的教養,也就無所遁形了。
姚氏之所以能占了先機,全因虞二爺和姚父關係不錯,姚父收藏了不少書籍,虞二爺當年為了海禁一事,經常過府借閱書籍,當年姚氏一去了虞府,就因此受到了虞府的諸多禮遇,這也給了姚氏有機可趁。
這種算計,本也無傷大雅。
姚家門第不顯,但國子監祭酒,卻是十分清貴,比起家世,更值得叫人看中的,還是姚父在朝中的人脈,這正是初入朝堂不久的虞二爺,所需要的。
大戶人家講究高嫁低娶,如此看來,這樁婚事倒也合適。
不過她倒是覺得,姚氏之所以能達成目的,未必沒有虞老夫人暗中推波助瀾。
但由此也能瞧出姚氏的性情。
皇後娘娘輕笑了一聲:“連談婚論嫁上的主意都這麼大,想來是個心思多得,我還聽說,這位姚氏和長嫂,頗有些不對付,當年虞大爺之所以,能順利續娶楊氏過門,姚氏還是出了力的,楊氏進門之後,處處都被姚氏壓了一頭,上無長嫂壓製,下無妯娌鬨騰,便連長輩,也不需要她日日在跟前伺候著,姚氏在虞府,也算是無往不利。”
楊氏的父親,是虞宗正的上峰,楊氏隨同嫡母來謝府吊唁,都是女眷,姚氏少不得也要認識一些,這兩人一來二去,也是有了交情。
姚氏時常同其他女眷一起,誇楊淑婉知禮,後頭虞大爺百日續娶,旁人也隻當,是虞老夫人瞧中了楊氏,所以姚氏這個做媳婦的,才會在各家媳婦跟前誇楊氏,給楊氏做臉子,為這樁婚事做鋪墊。
這才順理成章了,壓下了京中一些不好傳言。
畢竟,虞老夫人“貞婦”的名頭,擺在哪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