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起紛爭,豪傑幸運生。明爭暗鬥間,難免有輸贏。”
眾所周知,南北朝情況極為複雜,我們國家這段時間處於分裂狀態。
這種分裂狀態很不穩定,還經常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新變化。南朝承自東晉,相繼分為宋、齊、梁、陳四朝。北朝承自十六國,也先後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之分。
這個特殊年代,無論東南西北中,經常都是烽火連天,各種大小戰爭總是此起彼伏。在這段紛爭的初期階段,北魏皇朝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耀眼的獨特存在。
曾幾何時,北魏軍力很強大,綜合國力也十分濃厚,可以說是威震四方的北部霸主。
很不幸的是,到了北魏後期時,皇室內部日漸墮落腐敗,朝廷政局也變得動蕩不安起來。
這個時候,豪強們趁機爭權奪利,逐步形成了宇文泰和高歡兩大軍事集團。
宇文泰集團占據了關隴之地,高歡集團則主要以晉陽為中心。兩大集團不斷擁兵自重,時時刻刻都在虎視著北魏政權。
後來,高歡在消滅爾朱氏勢力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六鎮餘眾的領導之權。高歡為人十分精明,很快就獲得了世族人士的大力支持。眼見時機成熟,他就強行改立元修為皇帝。
高歡雖然坐鎮晉陽,但是卻一直密切地遙控著大魏朝政。為了隨時掌握新情況,他特意安插親信高乾在洛陽朝廷內,幫助自己專門負責監視孝武帝元修的一舉一動。
元修雖是高歡的女婿,但是心裡很反對高歡專權,更不甘心自己事事受製於他。為了不讓自己徹底淪為傀儡皇帝,元修一直在暗中想方設法地改變這個被動局麵。
後來,元修終於忍不住要出手了,準備要與嶽父高歡展開權力爭奪戰。他隨便找了一個借口,趁機殺死了高歡的親信高乾,從此以後就與高歡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第二年,孝武帝元修以伐梁為借口,想要集結大批軍隊去進擊晉陽。
高歡聞訊後,決定要采取先發製人。他也以伐梁為名,立即命令二十萬大軍迅速南下。
元修自知難敵高歡勢力,當即派親信找宇文泰緊急求救。宇文泰聞訊後,立即派出親信及精銳部隊,十分迅速地趕去洛陽迎接元修。
自此以後,元修已經沒有退路,隻好選擇西奔長安,投奔和依靠宇文泰軍事集團。
聽聞孝武帝已在長安為帝,高歡隨即就另擁立元善見為帝,並很快就決定要儘快遷都於鄴城。如此一來,兩大軍事集團各自為政,從此互不承認對方是合法政權。
盛極一時的北魏正式分裂,從而變成為東、西兩個朝廷。雙方各不相讓,都在使用北魏旗幟,宣稱自己是代表著大魏正統。
隨著宇文泰和高歡兩大軍事集團的公開爭鬥,曾經雄踞北方一百多年的大魏皇朝已然土崩瓦解。此後十幾年裡,雙方相互攻伐,爭得你死我活,再也沒有消停過。
相比較而言,前期爭鬥階段,東魏實力確實稍強一些。但是,西魏不乏有能人異士,軍事戰鬥能力也非同小可,短時間內誰也沒有能力徹底剿滅對方。
這段特殊爭鬥時期,雙方各方麵情況也都很相似廟堂之外,遍地狼煙升起,戰火紛飛不斷,鐵蹄四處縱橫。朝廷內部,皇室日益衰微,時時暗流湧動,處處險象環生。
無論是實力較強的東魏,還是能人眾多的西魏,誰也難以預測即將會發生什麼事情。
西魏朝廷自建立不久,宇文泰就尋機殺掉了孝武帝元修。扶持文帝元寶炬登基後,皇帝已經隻是徒有虛名了,宇文泰自己牢牢控製著朝廷大權。
在宇文泰苦心經營下,西魏宇文氏集團實力逐漸增強,逐漸扭轉了過去那種劣勢局麵,慢慢和東魏高氏集團勢均力敵起來。眼見西魏日益強大,東魏高氏集團已經按捺不住了。
東魏武定八年,經過數次密謀和精心策劃後,司空潘樂、侍中張亮、黃門侍郎趙彥深等人入朝,明目張膽地勸說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儘快將皇位禪讓給高洋。
在群臣威逼之下,手無權力的孝靜帝頒發詔書,無可奈何地宣布禪讓高洋為帝。取代了東魏後,高洋立即改國號為齊,高氏集團終於從台後走向了台前。
高洋篡魏建齊不久,為了避免自己夜長多夢,很快又悄悄下令殺了東魏孝靜帝。
西魏文帝聽說後,立即變得憂心忡忡起來。他日夜擔心不已,害怕宇文泰也會效仿高洋。他越是擔心,就越感到恐懼不安,最終也因此而迅速變得重病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