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九十八章交易成功,運載返航(求訂閱!)(1 / 2)

“夏洛克,你真把小鳥號拿下了,這也太行了吧!”

阿列克謝的聲音充滿了驚訝,他沒想到老葉夫真的出手了,而且對方在那位麵前是真的有分量。

“先不說這個,你那邊的情況怎麼樣,我這安-225一周後就到,想著那批米格-29S不是用不上麼,拆了機翼先帶幾架回去。”

夏嶼在電話裡說出他的打算。

“那你是正好趕上了,談的差不多了,用美元支付他們願意降價到300億堅戈。”

阿列克謝此刻的語氣才輕鬆起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耗在這裡近一個月,他終於把價格成功的磨下來了。

比原來的500億便宜了40%,也就是說他們隻需支付8820萬美元就能帶走全部117架老舊戰鬥機。

均價75萬美元一架,這價格買新飛機伱也就能入手一架最新款的塞納斯400,可他們批發的這些,那全都是戰鬥機啊!

按先前說好的,夏嶼先期承擔30%,也就是2646萬,加上購買小鳥號的1500萬和100萬運費,他這趟來哈薩克鐁鉭共支出4246萬美元。

稍微超支了點,不過實付應該不到4000萬,阿列克謝和對方算的是打包價,接下來該算分包價了。

夏嶼也不去啥裡海了,直接趕回了熱提根空軍基地。

他認購的是2架米格-21,8架蘇-25,還有15架米格-29,總共25架戰鬥機。

兩個人商量了大半天,定的折算價是魚窩(Fishbed)10萬一架,蛙足60萬一架,支點90萬一架,共計1850萬美元。

差不多是一架蘇-30SM的成本價,可出口型半架都買不到,這利潤還是很可以的。

刷卡付錢,劃出去的2646萬美元裡還有近800萬是屬於夏嶼的。

原先他準備要等價戰鬥機的,可咱就是再來10架蘇-25也頂不了800萬啊!

思來想去,這筆錢還是先記賬吧!

除了要上交的21架米格-31,阿列克謝還有71架戰鬥機要消化,這資金怕是一年都周轉不開,夏嶼到時候不要錢可以要點彆的。

大毛瓜分到的那些遺產,對他而言很多都有吸引力,就是這次已經算滿載而歸了,不著急這一時半會兒的。

錢一到賬,這批戰鬥機從法理上就是夏嶼的私人資產了,所以除了那6架米格-29UB,他大手一揮讓人將剩下的9架米格-29S中狀態最好的4架全部開拆。

發動機最先卸下來,它們將和其他的RD-33,還有機炮這些由陸運轉航運,走地中海-西菲線運往孔盧伽。

再將兩邊的機翼拆下來,這架米格-29B機體升級的米格-29S重量一下降到了5噸的水平。

夏嶼有點高估安-225的貨倉尺寸了,它和安-124的貨艙都是6.4米寬和4.4米高,隻是長度由36.5米拉伸至了43.35米。

這樣的貨艙,拆掉機翼的米格-29隻能塞進4架,想一次運8架是不可能的。

沒辦法,4架就4架吧,反正隻是運輸小鳥號的搭頭,3架狀態好的可以先留著,差的6架整備了他收藏一架,剩下的拉回去全部拆配件。

索科爾飛機製造廠的米格-29生產線雖然還沒停,但基本上也隻生產K係列艦載機了,經典款米格-29現在是損失一架少一架。

這次趁著批發價便宜多入手幾架拆配件,無疑是正確的選擇。

至於一直倒騰它那點遺產的二毛,自從前兩年的克裡米埡事件後,就沒有像以往那樣出口米格-29了。

夏嶼懷疑它和大毛遲早要打起來,那最初繼承的200+米格29係列除了先前賣掉的,不知道戰後還能剩下多少。

趁著供應還算充沛,多囤一點零配件,才是正常的商業操作。

很快啊,三天後的清晨,安-225如約而至。

降落前打開起落架,雙側7對輪比坦克的輪子還多,觸地滑行了近2000米才堪堪停下,而最大重量起飛,更是得3500米的跑道才行。

就孔盧伽黑角機場那條長2400米的跑道,滿載降落和小載重起飛還可以,滿載起飛那是要衝出跑道的。

這樣的限製也讓安-225的適用性不如安-124,雖然最大商載隻有150噸3輛勒克萊爾,但安-124最大載重量下的航程,是安-225裝250噸時的兩倍以上。

而且每小時5萬歐的租金更有性價比,一趟下來頂多50萬歐元就能搞定。

集火防務運輸車輛,不是陸路就是靠海運,如果有闊綽的甲方支援,夏嶼並不介意租用安-124來一次快速部署。

一輛主戰坦克和三輛重型步戰車(9.87米+3×6.88米<36米),再銅牆鐵壁般的防禦,也足以撕開一道口子,打崩對方的防禦陣型了。

當然,租用得看航空公司的檔期,說什麼都不如自己運營一架戰略重型運輸機,可以隨時隨地起飛降落。

不過老鎂的C-5和C-17就算出售,那價格也是夏嶼承擔不起的。

倒是安-124還有一點機會,就是得等他明麵上的淨資產突破10位數,公司正式雇員突破百人才行。

不然就像普通人賣掉房子,打腫臉充胖子去買豪車一樣。

“那麼我就先走了?”

掀罩式機首向上開啟,看著4架米格-29S連同被拆下來的機翼,被飛機自帶的絞車拉入安-225的貨艙,夏嶼對阿列克謝說道。

“走吧,我們阿菲卡見。”

“阿菲卡見!”

揮手告彆後,夏嶼跟著登上這架夢幻運輸機,轉場1000多公裡外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

進入平飛階段後,他從後麵的客艙穿過工程師艙來到了駕駛艙,共計6人機組成員中,2名工程官和2名機載官都還在下麵,這裡隻有正副2名駕駛。

“夏洛克先生,聽說您也是一名飛行員?”

把操作交給自己的副手,駕駛安-225長達20年的機長德米特羅·安東諾夫和夏嶼搭話。

“是的,不過除了幾種機型的戰鬥機,我隻會駕駛C-130,安-225對我而言太難了。”

夏嶼謙虛的說道。

開動像這樣一個大家夥,可沒有末日電影《2012》中的那麼簡單,它的飛行員必須從安-124的機長中選拔產生。

德米特羅一飛就是20多年,他的技術自然是戰略運輸機飛行員中最好的。

可即便是這樣,老機長也是第一次駕駛安-225,承擔它最初的使命——運輸聯盟的航天飛機。

“奧列克桑德·哈盧年科,我的老搭檔,他當年駕駛著安-225馱著暴風雪號往返基輔和拜科努爾,沒想到今天我們要駕駛著安-225帶著小鳥號永遠的離開拜科努爾。”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