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聽到了堯之聖關於領域的闡述。
其中的邏輯,其實不難理解。
所以問題是,熊貓的本性,是什麼?
懶嗎?
是夠懶的。
它們都懶得找對象!
熊貓一族在華夏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修煉成妖都相對更加容易。
而且幾乎沒有武者,會冒著天下之大不韙,去獵殺它們。
可是就在人們以為,它們會在沒有天敵的情況下,迅速擴大種群的時候,熊貓的數量卻非但沒增加,反而還減少了。
因為開了智的熊貓,對繁衍後代好像沒有了興趣。它們會到處找好吃的竹子,找到之後就地躺下,守著有靈氣的竹子吃吃吃。
由於食量大,一片竹林隻能供應一隻熊,所以它們都是獨居。
即便有生育後代的,也會在熊崽能單獨活動之後,想辦法送走。
出現在白鵝族內的大圓,很可能就是被家長‘送’出來的。
據說它們不找對象繁衍的原因,就是因為都懶得動地方。
……這麼說的話,懶的確能算。
不過頌文不能這麼寫吧?
那除了懶之外,還有什麼?
也就剩下吃了。
吃竹筍?
竹筍靈根是有靈性的,它能樂意嗎?
就在人們這麼想著的時候,林鳳語寫完了契約剩下的部分。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
……
“……還能這麼乾呢?”有人發出了疑問。
這倒是誇讚了珠子,也誇讚了竹筍。
可這個誇讚,著實讓人有些沒辦法接受。
還有,林鳳語這樣,將熊貓、竹子和竹筍,單獨寫了,又聯係到一起,能行嗎?
答案是行。
有了堯之聖給的靈根竹萌,林鳳語就能將熊貓和竹筍分開寫了。
就像他寫**和柳樹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