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候變得溫暖,吐蕃地區的積雪開始融化,可耕地麵積變大,能養活的人口也變多,軍隊也自然壯大了起來。所以吐蕃的崛起和衰落,基本上和唐朝的發展曲線是相似的。隻是吐蕃那個地方承受災害能力肯定弱於中原王朝,所以吐蕃廢了,唐朝還能以藩鎮割據的形態續命。”
李世民苦笑了一下。
“不過還是那句話,您所處的時代,整個社會結構就屬於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狀態。但如果真的能對江南地區實現大開發,同時保證黑麥,玉米,土豆這些農作物的引入。外加上煤鋼聯合體的建設,續命是沒有問題的。特彆是煤,棉花的大範圍推廣和應用,對抵禦寒冷是有奇效的。”
蕭盼盼頓了頓,補充道,“以上方法,對哪個朝代都有參考意義。”
“我的時代沒有進入小冰河期嗎?”劉徹提問道。
“沒有,但你的時代天災比較頻繁,不過這也側麵上助推了您對外戰爭的成功。”
劉徹一頭霧水,天災頻繁為什麼會助推戰爭成功呢?
“從史書的大概記載來看,西漢時期發生的水旱,蝗蟲,地震,瘟疫,雪災,火災多達215次,其中從高帝元年到武帝後元87年,就是您在位的最後一年,共發生災害111次,而您的時代就是這些災害的集中爆發期,各類災害發生了大概52次之多,而且是交替甚至並發出現。”
這串數據,讓武帝時代的人們都感到了不安。
“這裡再次強調,這不是什麼上天示警,天人感應是扯淡的,這是自然現象。董仲舒先生,換個方向,您的那套理論目前肯定是沒用了。”
董仲舒有些無語,他能不知道嗎?那玩意兒畢竟是他自己寫出來的,其中有多少牽強附會他自然清楚,他從一開始就隻是想給皇帝套個籠子而已。現在這個想法自然因為光幕的存在落空了,所以當下的他,不得不把研究方向轉移到民心即天心的課題上去。
“為什麼發生了這麼多的災害,您的時代還是很強悍呢?”蕭盼盼攤手,“因為對外戰爭的客觀需求,使得您不斷的再加強中央集權,本質上就是在加強整個王朝的組織能力,執行能力,和凝聚力,而這三點側麵助推了整個社會的上下階級的流動。”
蕭盼盼沉默了片刻,方便讓漢武帝去更好的記住這段話。
“在您的時代,大量的平民被提拔到了軍中,他們通過戰爭實現了階級的跨越,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大漢雙璧之一的衛青,要知道在此之前他隻是個騎奴而已,但最後卻靠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耀眼的軍功成為了大將軍。”
“這樣大範圍的階級流動,一般情況下隻會在亂世發生,或者是在科舉推行之後的社會才能實現。保證了階級的上下流通,客觀上必然會增加這個國家的凝聚力和執行力。這也是為什麼商鞅變法中的軍功爵製度這麼厲害的根源,也是秦國能滅六國的根源。”
漢武帝理解的點了點頭。
“與此同時,為了籌備軍費,您在內政上橫掃了文景以來逐漸崛起的地方勢力,還有各種王侯將相。經濟改革的成功,實現了朝廷對國家經濟命脈的掌控。這一切的成功執行,緩解了文景以來積累出的各種社會矛盾。”
蕭盼盼不由得一歎,“所以,如果您的時代還繼續所謂無為而治的國策,那結果反而會是適得其反,因為自然災害和社會矛盾不會因為您想無為而治就不出現了。”
“恰恰就是您對外戰爭的剛需,給了一大部分剩餘人口一個靠刀口舔血博功名的機會,同時也消減了社會矛盾,外加開疆拓土,使得人地矛盾也得到了緩解。用我們這個時代的話說,叫通過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