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真理的一角和劉徹的改革(2 / 2)

蕭盼盼微笑抿嘴,“於是就有了您掌權以後的國策調整和經濟改革,而解決這些矛盾的過程,就是一個加強國家的組織力和執行力的過程。”

漢武帝理解的點了點頭。他自然看過賈誼的《治安策》,但他需要蕭盼盼這樣的未來人,給予自己所處的時代畫下一個有力的總結。

“朕以後的改革,有什麼失誤的地方?”漢武帝繼續提問。

蕭盼盼想了想,說道,“先說說您到底做了些什麼,然後我們再討論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吧。”

漢武帝和所有時代的人都洗耳恭聽。

“首先是皇權集中,這一點之前在講其它的朝代時也說過了,本質就是削弱相權,提高皇權,這是無可避免的。您的具體做法就是內外朝的組建,在這個過程中大量出生低微,但能力出眾的人才被提拔進了您的決策機構,也就是我之前定性的群星閃耀。”

漢武帝很想問問這些人都有誰,但他忍住了。

“第二是完善了人才的選拔機製,就是察舉製的推行。這項政策的問題在於,推薦人才的權力在地方官吏的手中,所以發展到後期,地方官員就會因為私心推薦自己的門生故吏,親朋好友,從而形成朋黨,甚至以此和地方豪強實現結盟。”

“這一政策到了東漢順帝時期,由當時的尚書令左雄提出了相應的改革,被稱為陽嘉新製。改革的內容主要是三點一限製察舉年齡,以四十歲為界限,不滿四十歲的不得舉孝廉,這一條針對的是那些所謂的年少孝廉。”

蕭盼盼忍不住一笑,她相信這個世界有天才,但她也知道很多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根源在於他們的好爸爸或好媽媽,甚至好爺爺。一句爺爺我要的破壞力有多大,她還是清楚的。

“第二是引入考試機製。“蕭盼盼繼續說道,”舉孝廉本身是要考試的,但在這次改製後,考試變得更嚴格了,分為了初試和複試,初試在三公之府進行,應是根據察舉情況實現分散考核。複試集中在端門進行,由當時的尚書台主持。而且是分科考試,儒生考經學,文吏考奏章。”

這個流程讓劉徹意識到了當時皇權的無奈。

“第三是進一步明確了人才的標準,原來依據是德行,經術,法律,政事,外加上一個試用製。在改製後,進一步強調了經術和文吏的能力,同時降低了標準,不再追求高深學問和德高望重。采用了一定的低起點,受眾麵更廣的選人標準。有效的解決了當時德行與行政能力出現衝突的問題。”

漢武帝思考著這幾個方法能不能用到自己的時代上來。

“這次的改製,算是科舉的前身,也是察舉製發展到頂峰的最後總結。雖然屢屢遭受到反對,但還是一直延續了下來,直到科舉製的出現。”

蕭盼盼頓了頓,“其實人才選拔的最好方法就是考試製度加試用製度的結合,人才選拔的核心問題是,所謂的人才來自哪裡,還有怎麼對落後人才進行淘汰。這一點上我之前已經說了,那就是國家掌控教育權力和考成法的推動。”

劉徹失笑,現成的答案讓他差點給忘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