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萬稅之王(2 / 2)

增值稅?古代的精英們試圖從字麵意思上去理解這個詞。

“這種憑證是用來做什麼的?”劉徹提問。

“抵扣。”蕭盼盼說道,“商稅收取的困難是不用贅述的,因為在管理成本上,你不可能真的去對所有的商人進行查賬,核對。而且大部分商人在一般情況下,也會用假賬來報稅。所以發票就出現了,這叫以票控稅,但這還是很麻煩,特彆是對小攤販和普通消費者來說。”

“在出現以票控稅後,肯定會有聰明的商人打算不開發票了,這樣朝廷就收不到我的稅了,除非朝廷要掀攤子,就是你那個告緡。”蕭盼盼攤手,“但竭澤而漁不可取,所以有了增值稅。”

“增值稅同樣是一種間接稅,它出現的地方是在流通環節中。舉個例子你們就明白了。”蕭盼盼喝了口水,“我們假定增值稅的稅率是15%。一個木材供應商甲,賣了一百萬錢的木頭給木材加工商乙,那甲就需要先拿出15萬錢給國稅局,才能獲得100萬的增值稅發票。”

“乙拿到了這張增值稅發票後,才會將一百萬錢付給甲。為什麼呢,往下看。乙把加工好的木頭,以兩百萬的價格賣給了家具製造商丙。而丙同樣需要乙開一張200萬的增值稅發票給他。”

“這個時候乙要繳納給國稅局的增值稅就是30萬,但他隻需要把甲給他增值稅發票給國稅局看,說明這是成本,這其中已經繳納了15萬的增值稅,所以乙隻需要再繳納15萬的增值稅即可。”

一瞬間,所有古代的商業大佬便明白了這個方法的用意。

“所謂增值稅的關鍵就在增值二字上,在整個流通環節中,商人的貨物在每一個環節都增值了一百萬,每一個商人都隻繳納自己增值的那一部分。從而實現了上下鏈條的互相監管。”

“每一個環節在對上遊購買貨物時,都會要求對方開具增值稅發票,否則不會付錢。因為你的下遊依然會要求你開一張增值稅發票給他,如果你沒有上遊的發票,那麼你就隻能自己承擔所有的稅款。”

“就拿剛剛的例子來說,如果家具的交易在最終銷售之前,要走完五輪。每輪增值一百萬,最後的價格是五百萬。現在處在這五輪交易中的五個商人達成了默契,大家都不開票,於是所有人成功完成偷稅漏稅,放鞭炮慶祝。”

劉徹不屑地一笑,這種默契能達成才有鬼。

“但是,這其中隻要有一個環節卡住,比如丁不想冒風險,要求丙給他三百萬的增值稅發票,才會付貨款給他。丙是不是就傻了,因為這意味著他自己一個人就要承擔多達45萬的稅款。”

“所以在整個交易鏈條中,隻要有一個人不願意冒風險,堅持要求開票,那整個產銷鏈條上的稅費都會被激活,一分錢都跑不掉。所以增值稅永遠隻能轉移,不能被消滅,所以增值稅可以被稱為萬稅之王。”

這個定義讓一眾皇帝都肅然起敬。

“在這樣的流程操作下,國稅局官吏的工作就會很輕鬆了,因為那些商人自己就會監督整個過程,然後主動上門把稅交了。”

霎那間,各個時代中,那些聰明的皇帝和大臣都實現了一通百通,這種隻管理流通環節的辦法,和之前的食鹽開中法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