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應帶上魏國出戰意願書,又來到了與魏國相鄰的離國。
離國公對於穆國相國的到來,很是奇怪,而看到許應拿出魏國的出戰意願書後,更加不解了。
許應如是解釋:“應出使魏國,聽魏國公一席話,深以為然,公曰,
渠國在今夏,欺負我穆國弱小,舉兵攻打,造成穆國死傷近五萬人,此乃不仁;
渠國與離國乃是姻親,卻扣押離國太子為質,此乃不義;
渠國身為大夏屬國,卻出兵攻打夏銀州、成陽郡等地,野心勃勃,此乃不忠;
渠國公繼位之後,卻將老國公置於偏宮不管不顧,此乃不孝。
如此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之徒,理應天下人得而誅之。然如今無論是大夏還是我等,皆懼於渠國的強勢而敢怒不敢言。
魏國公對此深感悲痛。渠國囂張跋扈,野心昭然若揭,以致禮壞樂崩。此等逆賊,怎能任其繼續壯大。
故而,魏國公特令應前來請戰,請國公與魏聯手,共同為匡扶天下大義,而出兵討伐亂臣賊子渠國。
渠國固然強勢,但渠國之惡,乃是天下人痛惡,若天下人皆合力討伐,必能讓渠國吃到苦頭,讓其再不敢囂張。
魏國公欲聯手離、陳、靖三國,隻要四國兵力齊聚,必能讓渠國大敗。如此渠國必會求和,而國公您,便可借此機會讓渠國歸還離國太子。”
離國公沉著眉,魏國的出戰意願書,確出自魏國公之手,其上也蓋了國印,不可有假。
而許應所言,也確實令人動心,雖然夏的大勢已去,但明麵上尚還是天子。可即便如此,渠國卻絲毫不顧禮儀,毫不掩飾野心,可以猜想,若是真的放任下去,渠國接下來必會強勢吞並其他各國,到那時,再阻止,也就晚了。
有魏國帶頭,四國合力,渠國必敗無疑,無論開戰與否,離國都能要回自己的太子。
遂離國公當堂就在意願書上簽了字蓋了國印,答應聯手出兵。
而許應,則繼續帶上意願書,前往第三個國家陳國。
因為有魏、離這兩大國的加入,加之陳國與渠國素有舊怨,故而說服陳國也是不費吹灰之力。
至於靖國,已經有三國加入,就算是不出兵,也不可能得到渠國的感激,既如此,何不加入,不僅能打壓渠國,還能順帶撈到求和的好處,故而也同意了。
於是,四國聯手討伐渠國的協議完成。而在許應回穆國的途中,四國就彼此通信,集結大軍,向渠國進軍。
與此同時,渠國周野也正帶兵,悄然向著大夏銀州而去。他要等到銀州大軍向穆國進軍時,再出其不意一舉攻下銀州。
...
曹參聽到是都城來信,心裡就感覺不好,他甚至已經猜到信上所言。
他不願出兵穆國,但不代表都城不會命他出兵,事實上,曹參一直在忐忑等待。而今天,命令終究還是來了。
曹參整理了衣冠迅速出了屋子,來到信兵麵前,鄭重接過信折一看,果真是命他即刻出兵。
都城有令,曹參不得不將兵曹所有人都召來,商議出兵事宜。然行軍路線尚未製定完畢,衙役卻捧著一封蓋有州牧印信的信件急急來報。
曹參看到信封蓋印,遲疑了一瞬,終究還是讓其他人先商議著,然後拿著信來到裡屋。
信封捏著很薄,曹參卻顯得有些無力,他深吸了幾口氣,才小心地拆開信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