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米地軍港的繁忙,並沒有阻礙小呂宋港的繁華。
如今,小呂宋港每日都會有超過百艘的船隻駛入港內,其中會有四到五艘運送大明百姓的船隻,這幾艘船上運載了數百或千餘漢人百姓,這些百姓上岸後,會有專人登記這些人的身份信息,然後這些百姓再被重新分配到呂宋島上的其他城市居住,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同時,隨著呂宋島漢人數量的逐步增加,楊三生在菲律賓的統治地位也越發的穩固。
……………………………………………………
三個時辰後,時間臨近晌午,五萬外籍軍團以及所需的軍用物資,這才全部裝載完畢,隨著一道號角聲響起,近三百艘船隻升起船帆,緩緩駛離甲米地軍港。
很快,這些船隻就在楊三生的注視下,逐漸遠去,直至消失在他的視野範圍內。
“回都督府。”
楊三生淡淡道。
……………………………………………………
日本,九州島。
自從楊三生同意與德川幕府簽署停戰協議後,九州島上的兩個倭藩和天草四郎的日子可就一點都不好過了。
雖說九州島上的三方勢力因為德川幕府的壓力,摒棄前嫌,攜手抗敵,但從總體實力上來講,九州島的整體實力必然是要弱於德川幕府的,好在九州島與日本本州島隔海相望,德川幕府在損失大量艦隊的情況下,一時之間無法發揮兵力上的優勢,攻上九州島。
不過,九州島的農業發達,占據全日本糧食產量的17%-18%,因此,德川幕府一日拿不下九州島,整個日本就要麵臨糧食短缺的境況。
其實日本並不怎麼缺糧,可與楊三生簽署了停戰協議,被迫開放大量的港口,並被迫以物易物後,大明的那些商人,開始利用絲綢、茶葉、精美瓷器等高價值的商品,從日本換取大量的糧食、黃金和白銀,導致日本國內的存糧開始迅速減少。
而這就是楊三生控製日本的手段。
日本國內的糧食減少,再加上黃金和白銀的快速流失,導致日本國內的物價迅速上漲,迫使日本國內的百姓放棄使用貨幣,恢複到以物易物的舊時代。
而黃金和白銀作為這個時代的主要貨幣,與黃金和白銀價值綁定在一起的就是糧食。
若是德川幕府發現不對勁,增加國內的耕田數量,提高國內的糧食產量,楊三生就提高商品的價格,迫使倭國使用更多的糧食才能換取商品,這樣一來,倭國產出再多的糧食,都隻是再給楊三生打工。
隻要楊三生掌控了倭國的糧食數量,倭國將永世不得翻身。
……………………………………………………
朝鮮,蔚山港。
自從此處掛上朝鮮大王李琿的旗幟後,曾經蕭條冷清的蔚山港逐漸變得繁華起來,大量的船隻駛入蔚山港,使得蔚山港的人氣迅速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