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乃小事,我立刻派人送來一批糧食。”
趙東平還以為是什麼大事,區區糧草而已,要知道,如今的東番島最不缺的就是糧食。
“多謝趙將軍,有了這些糧食,某就能率兵與後方的官軍對峙下去。”
李青山聞言,麵露喜色,感謝道。
有了糧食的支撐,他就可以穩住軍心。
很快,大量的小船紛紛靠岸,其中一部分小船運來了糧食,另外一部分小船上下來了兩千三百餘人,其中兩千人手持自生火銃,讓周圍的災民不敢胡亂上前,剩下的三百餘人,則是工匠。
不多時,兩千士兵開始指揮混亂的災民排隊,讓災民以家庭為單位排隊,依次登上小船,然後又安排那些身體較為強壯的災民,跟隨三百餘工匠,砍伐樹木,在此處修建幾座簡易的碼頭,方便之後船隻靠岸。
畢竟此地聚集了三十多萬人,僅靠小船的運輸速度,這也太耽擱時間了,必須修建幾座簡易的碼頭,才能加快災民登船的速度。
而李青山見狀,也安排麾下的兩千士兵前去維護秩序,並聽從船上下來之人的指揮。
……………………………………………………
一周後,海麵上的三百艘船隻,隻剩下二十艘,其中五艘乃是駐紮在此地威懾山東水師的戰艦,剩下的十五艘船隻,則運載了岸上十七萬餘人的口糧。
至於糧食為何存放在船上,也是為了防止出現一些不必要的意外,反正災民每天所需的糧食,都會安排小船送上岸。
第一批返回東番島的船隻,隻運載了此處不到一半的災民,畢竟運輸船上還需要存放一些返程的口糧,淡水之類的物資,無法滿載運輸。
不過,好消息是,楊禦蕃率領的官軍並沒有打算對李青山這些叛軍趕儘殺絕,隻是與叛軍對峙,看樣子是準備等到所有的叛軍乘船撤離。
同時,有船隻在海上運送災民的消息迅速傳播,也讓山東一些不堪災民重負的縣城在城外散播消息,讓一些剛到縣城求生的災民前去莒州南部二十裡外的沿海,因為那裡有大量的船隻會把災民運送到其他地方。
就這樣,越來越多的山東官員開始這樣做,因為山東各州縣本就沒有太多的存糧用來救濟災民,就算是有,那也是給錦州等地準備的軍糧,不可能拿出來救濟災民。
要知道,如今滿清韃子正在猛攻錦州,如今正處於關鍵時期,並且皇太極還命鄭親王濟爾哈朗、多羅貝勒多鐸等人領兵修築義州城(錦州義縣義州鎮),製定了長圍久困、迫其出降的作戰計劃。
而山東作為鬆、錦防線海路運輸的關鍵點,軍糧必須保證充足。(鬆錦大戰,1640年—1642年,雙方參戰兵力明軍約13萬,清軍約11萬。)
……………………………………………………
三天後,楊禦蕃大營所在地。
“啟稟總兵大人,我軍後方出現大規模災民,並且這些災民不知從誰口中聽說,有大量船隻會在此處沿海接走災民,導致這些災民紛紛趕來此處,請問我軍是否需要派兵驅趕這些災民?!”
一名穿著遊擊服飾的將領,對著楊禦蕃彙報道。
楊禦蕃聞言,眉頭緊皺,他知道,這些災民來此,必然是山東的一些地方官員,為了減輕當地官府的壓力,故意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