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士英雖然擁有擁立朱由崧登基的首功,奈何馬士英始終是一個文官,沒有兵權在握。
本來馬士英想去請求洪承疇的協助,可洪承疇因為此前接連的慘敗,以及崇禎的死亡,導致洪承疇麾下的兩萬餘大軍,在返回南京的途中,被吳三桂奪去了大半兵權,導致洪承疇也沒有辦法對馬士英提供幫助。
本來忠於洪承疇的總兵祖大樂還可以掌握萬餘兵馬在手,但卻遭到了以高傑、光黃得功為首的武將彈劾,其兄祖大壽投降滿清,祖大樂應該交出兵權避嫌。
就這樣,祖大樂的兵權被剝奪,而吳三桂則順利的控製了祖大樂麾下的兵馬,成為繼高傑、黃得功、劉澤清和劉良佐四鎮之後的第五鎮。
很快,沒有兵權在手的馬士英,再加上吳三桂與高傑、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等四鎮勾結,以及四鎮的擁立之功,導致弘光朝廷的權力,迅速被這些武將架空,形式了軍閥操縱朝廷的局麵。
……………………………………………………
東番島,笨港,都督府。
不多久,控製弘光朝廷的江北五鎮的資料,便快速的送到了楊三生的手中。
黃得功,字虎山,開原衛人,出身行伍,崇禎年間長期在南直隸江北、河南一帶同張獻忠、革左五營等起義軍作戰,應功升至廬州總兵,崇禎死前,隨馬士英平定河南永城叛將劉超,論功封為靖南伯。
劉良佐,字明輔,北直隸人,因長騎一匹雜色馬,人稱花馬劉,崇禎年間,統兵在宿鬆、廬州、六安一帶同起義軍作戰,應功升至總兵,京城陷落時,正駐紮在河南正陽地區,後在鳳陽總督馬士英的邀請下,率軍進入南直隸,其麾下兵馬毫無軍紀可言,沿途淫劫,臨淮百姓聞其將至,嚴兵固守,劉良佐聞訊,大怒,率兵攻城,卻無功而返。
為避免事情鬨大,馬士英便讓劉良佐率兵移駐壽縣一帶。(劉良佐之弟,劉良臣於崇禎四年(1631年),大淩河之戰時任遊擊,戰敗跟隨祖大壽投降,後期祖大壽反叛,劉良臣並未跟隨,最後,滿清南下時,劉良佐不戰而降,也與其弟劉良臣有關。)
高傑,字英吾,陝西米脂人,原為李自成部將,綽號翻山鷂,投降明軍後,多次參與追剿起義軍的行動,應功升至總兵,1644年年初,大順軍渡河東征,北方有大批明朝武將投降,因高傑與李自成有宿怨,不敢投降,便率軍由陝西經山西、河南懷慶一直逃到山東。
當高傑率兵進入山東後,發現山東百姓幾乎全都心係大順軍,為了能夠順利獲取糧餉,高傑便冒充大順軍,後來高傑在繼續南逃時,與鳳陽總督馬士英取得了聯係,當馬士英得知高傑麾下有兵三萬,馬騾九千時,便回信讓高傑率兵屯駐徐州,聽從馬士英的節製。
不久後,馬士英應擁立一事,離開鳳陽,鳳陽鎮守太監盧九德便與高傑取得聯係,最終在盧九德的穿針引線下,成為‘定策’的元勳。(定策,古時尊立天子,書其事於簡策,以告宗廟,因稱大臣等謀立天子為“定策”,即擁立福王登基。)
劉澤清,字鶴洲,山東曹縣人,出身行伍,崇禎末年升至山東總兵,大順軍逼近北京時,崇禎命他率軍入衛京師,劉澤清謊稱墜馬受傷,拒不奉詔,不久後,大順軍進入山東,劉澤清率部南逃至淮安,在南京諸臣商議立君的問題上,他起初迎合東林黨人錢謙益、呂大器等人擁立潞王朱常淓,後來得知黃得功、高傑、劉良佐等人決定擁立福王朱由崧,自己兵力不敵的劉澤清,立即搖身一變,加入了堅決擁立福王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