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字素存、長伯,遼東廣寧前屯衛中後所人(今遼寧綏中縣),明錦州總兵吳襄之子,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外甥,自山海關戰敗後,吳三桂則逃亡南京,在史可法的扶持下,成為南京總兵,由於史可法的猶豫不決,導致其被馬士英力壓一頭,為保證自己的權利,吳三桂設計奪取了祖大樂的兵權,並與黃得功、劉良佐、高傑以及劉澤清等人勾結,成功保住自己的地位。(主要是因為吳三桂麾下的萬餘關寧鐵騎戰鬥力強悍,否則,早就被四鎮給瓜分乾淨了。)
因此,這五人也相繼受封。
黃得功被封靖南侯,高傑被封興平伯,劉澤清被封東平伯,劉良佐被封廣昌伯,吳三桂被封平北伯。
……………………………………………………
“哼,四個跳梁小醜而已。”
看完這五人的資料,楊三生嗤之以鼻。
五鎮之中,除了黃得功忠於大明,其餘四人皆有各自的心思。
明明福建鄭芝龍和東番島楊琮也讚同擁立福王,最後鄭芝龍和楊琮卻根本沒有得到弘光帝的任何賞賜。
必然是這五鎮從中作梗,畢竟分桃子的人若是多了,那結果便是,誰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好處。
更何況,這五鎮距離南京最近,隨時威脅著南京城的安危,再加上史可法反對弘光帝,而弘光帝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必然會倚重這五鎮,這也終將導弘光帝成為這五鎮的傀儡。
經過這段時間五鎮的操作,黃得功部駐紮真州(儀征)、劉良佐部駐紮壽州(今壽縣)、劉澤清部駐紮淮安。
高傑部駐紮揚州城外,不過由於高傑貪戀揚州城的繁華,企圖駐紮在揚州城內,揚州城的百姓見高傑麾下的士卒在附近村落搶掠焚殺,致使揚州城外‘煙火蔽日’、‘僵屍遍野’,揚州百姓紛紛罷市登碑,拒絕高傑部入城。
高傑因此惱羞成怒,下令攻城,揚州進士鄭元勳從中調停,同意讓高傑把麾下士卒的家屬安置在城中,不料卻被群情激奮的揚州百姓當街打死,眼見揚州城即將生靈塗炭,吳三桂猶如神兵天降,率領大軍抵達揚州,調停紛爭。
麵對強大的關寧鐵騎,高傑知道自己不是其對手,隻得忍氣吞聲,接受了吳三桂的調停,被迫選擇了揚州附近的瓜州作為駐紮地,而吳三桂有功於揚州百姓,其麾下的兵馬也都軍紀嚴明,因此則順利的駐紮在揚州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