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金蟬之秘(1 / 2)

《宋代魂變:齊淩之抉擇》全本免費閱讀

"秘辛一旦逾三人知曉,便會傳遍整個城池。"此言於大宋修真界,乃不刊之論。

儘管王武僅將調遣齊淩協助金牛寨兄弟之事告知劉鴻與現任金牛寨巡查使傅弘二人。而劉鴻亦僅將其從王武處聽聞之言,轉述給自己嶽父與妻弟。

關於判官齊淩疑心前任縣令張威假死逃脫,準備驗棺確證的風聲,當夜便彌漫了整個定安城。

"我就疑惑,張縣令如此貪墨之人,怎舍得自焚連同縣衙化為灰燼?原來他施展了‘金蟬脫殼’之計!"有人頓時茅塞頓開,於酒樓或茶館中咬牙切齒地複述著火災前後的情節。

"身為縣令,從監牢中尋個身形相仿的囚犯,豈非易如反掌?火一燃,麵貌全毀。而後攜贓款潛逃,世世代代無須憂慮衣食!"

"難怪年前瞧見張縣令之子前往淩雲寺為其守靈,臉上竟無半點哀傷,原來他並未離世!"

"高明,實在高明。人亡債消,無論是紅蓮邪教還是朝廷,都無法再追究其責任。"

"再高明,也高明不過咱們的齊巡查。單槍匹馬挫敗他與周崇,又一舉搗毀紅蓮教!若這次真讓他逃遁,哪怕天涯海角,必會將他捉拿歸案,以正典刑!"

"那是,齊巡查是何等血脈?祖輩皆為帝皇信賴的護殿將軍!"

...

人眾言雜,話題轉瞬即逝。街頭巷尾的談論焦點,由張威縣令是否假死,轉向了現任永興軍路提刑司判官齊淩。

儘管多數定安百姓未曾直接接觸過齊淩,但他在定安境內的聲譽非同凡響。

原因有三。

其一,主簿周崇曾一手遮天,害苦無數無辜百姓無處申訴。

齊淩以一己之力拉下黑心主簿周崇與貪婪縣令張威,猶如為定安帶來了光明。那些得報大仇的家庭,無不對他心懷感激。

其二,齊淩在金牛寨巡查期間,所行之事確實令人敬佩。

即使以二十一世紀的官員標準衡量,齊淩顯得敷衍了事。但對習慣於官員不務正業、貪腐斂財的定安百姓而言,定期處理政務且不直接剝削百姓,審理案件時公正無私的齊巡查,實屬難得的清官!

其三,則源於他擊潰紅蓮教的連鎖影響...

憑借一身修為,對抗盤踞定安多年的紅蓮邪教,並且對抗整個永興軍路的官府勢力,此行徑本身就充滿著濃厚的傳奇色彩。而以弱敵強,最終逆轉勝的故事,曆來皆為世間百姓所津津樂道。

於是,齊淩在大多數定安百姓心中,無疑是貨真價實的修士英雄,更是觸手可及、親眼可見的守護者。凡是對抗英雄者,皆被視為愚笨與邪惡的結合體。無論他們曾如何狡猾,最終都將被英雄揭露真相,難逃一劫。

然而,世事無絕對。

在定安縣,有些原先與張縣令交情匪淺,或是曾在衙門任職,但因與主簿、縣令過從甚密而受到牽連的小吏,對“開棺驗靈”之舉嗤之以鼻。

“死者已逝近半年,屍骨早已腐朽殆儘。他非仙人,怎能令枯骨複生,自述身份?”

“這齊某人心機深沉啊。即便張縣令離世半年有餘,他仍要將亡魂從棺木中拽出,當眾侮辱,隻為報去年張縣令打壓之仇!”

“空談無益!關鍵在於明日,不能讓他在驗靈儀式上做手腳。我們都知道,將張三之靈說成李四,對驗靈師而言易如反掌!”

“明日我們都到場見證,若他敢玩弄手段,便讓他領教什麼是多年刑名老手的厲害!”

“沒錯,就算奈何不了他,也要讓他顏麵儘失!”

……

這些小吏都是偽造高手,對於驗靈程序中的貓膩了如指掌。

要在大宋確認一具靈體是否屬於本人,唯一的方法便是取其親生子女一滴鮮血,滴於屍骨之上。血能滲骨,便認作血脈相連;血不能滲入,則斷定無血緣關係,靈體必有詐。

然而實際上,能否滲血全憑驗靈師的手法操控。

驗靈師隻需事先揣摩清楚審理官員的意圖,順從上級的意願行事,便不會出錯。

要使血液滲入屍骨,僅需在清理腐骨時添加少許藥劑。若欲阻止,則添加另一種藥物,或悄然在骨表塗抹一層膠質。

“那張財使究竟是否真亡?”與小吏們一心要讓齊淩出醜不同,定安縣內另有一群人為即將來臨的“開棺驗靈”徹夜難眠。

“應該是死了吧,我當時親眼目睹,他被火燒得蜷縮成一團,就像隻火猴一般。”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