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金蟬之秘(2 / 2)

“問題是,人被燒焦了,都那模樣啊!”

“唉!當初怎會無人猜到,他或許是以假死逃脫!”

“真假死訊,抓他兒子來問不就清楚了?張威的兒子自被官府逐出四門學後,一直在淩雲寺借住!”

“此時怎能輕易抓捕?齊某人或許正盯著張威的兒子,等著我們自投羅網!”

“這齊某,真是心狠手辣!”

"的確如此,我甚至懷疑,當年他被貶至金牛寨乃是一場掩飾。朝廷對紅蓮教早有覬覦,特遣他潛入其中,充當密探!"

"你是暗示,他自始至終都是控鶴司的成員?"

"很有可能,否則怎能迅速晉升高位?"

......

相較於市井的嘈雜,定安縣衙反倒是最為靜謐之地。即便去年那場大火焚毀了半座衙門,但剩餘的一隅經修繕後,比尋常富豪府邸更為繁盛。

定安縣新任縣令正是原先的縣尉,那平易近人的陳東。他在齊淩遭受困境之際,便能審時度勢,暗中助其對抗紅蓮教。因此,在寇準整治永興軍路官場之際,他未受絲毫牽連,反而順利填補了縣令之位,更得當朝副宰相青睞,前程似錦。

陳東老練世故,自然明白自己的好運源自何處。聞聽齊淩即將回定安縣調查案件,便提前五日將縣衙內外打掃得一塵不染。

齊淩一到,陳東立即將縣衙讓給他作為臨時刑部衙門。自己則帶著下屬文書、捕頭、弓箭手和隨從,集體遷往已被官府查抄的周家大宅。如此一來,齊淩身邊便無定安縣的“舊人”,行事無須憂慮消息泄露,而他則能在夜晚親至,聽取齊判官的機密指導。

不過,讓陳東略感失落的是,齊淩雖仍對他禮敬如初,卻不曾透露任何需他執行的“機密”。即使他隱約提及,普通驗屍手段易露破綻,自己另有高招,齊淩也隻是淡然一笑,婉拒了提議。

"兄台毋需掛慮,我開棺驗屍僅是臨時起意。無論結果如何,都不會影響寇相所托的大事!"擔心陳東的好意反而造成困擾,送彆時,齊淩低聲道。

"啊,啊,下官魯莽了,實在魯莽!"陳東頓時鬆了口氣,連作兩個揖,隨後穩步離開。回家後倒頭便睡,養足精神,期待明日的好戲上演。

前任縣令張威舉在縱火自焚前已深陷官糧盜竊案。故此,直至此案徹底解決,他的遺體都無法安葬,隻得暫存於定安城外的淩雲寺內。

還沒等張家設法洗清張威舉的嫌疑,他又與紅蓮教案扯上關係,故安葬之事一再延遲。

如今齊淩要開棺驗屍,倒不必顧慮破壞對方墓地風水。隻需派遣金牛寨的兄弟,駕車將棺木從淩雲寺運回縣衙即可。

然而,事情說來簡單,實則充滿變數......

次日清晨,當張縣令的靈柩踏入縣衙之門,未待齊淩下達啟棺之令,大堂門外即刻傳來一聲椎心泣血的哀號:“師兄慈悲,懇請你念在師弟也曾於太玄書院研讀的份上,放過家父的遺骨。無論他生前有何罪咎,師弟願代其受罰!”

緊接著,一位與齊淩年紀相仿,身著素衣的青年張君寶踉蹌衝上台階,跪倒在地,奮力磕頭,瞬時額上鮮血淋漓。

“這是張縣令之子張君寶,去年因父親之事痛失學業,如今又要目睹父親不得安寧,哎……”

“人亡債消,即便張縣令生前確有過失,一場火也該燒儘了……”

大堂門口,幾位儒雅之人聞言,紛紛感慨附和,似是都化身為張縣令的孝順子弟。

圍觀的百姓原是對開棺驗屍之舉充滿期待,此刻聽聞此言,心中也泛起不忍之情。

雖說張縣令貪婪惡劣,搜刮無度,然而已遭受因果報應。如今其子不僅被逐出太玄書院,更為了早日安葬父親,耗儘了當年貪來的家財。此時再動其遺骨,確顯過於殘忍。

議論正酣時,隻見齊淩自書案後起身,疾步走向縣衙門口,親自將張君寶從地上扶起:“張師弟速速起身!既曾就讀於四門院,齊某便直言無諱。今開棺隻為儘早安葬尊父,如若遺骨確為尊父,齊某承諾,驗明後即刻允你護柩歸鄉。若非尊父,齊某自不會驚擾亡魂。你亦不必每日對著陌路者的遺骸,焚香叩首!”

張君寶,身為太玄書院中最低階的四門院學子,論才學、見識及能力,與兩世為人的齊淩相差甚遠。聞言思路清晰,他不禁懷疑自己這些月來是否孝敬了一位假冒者,頓時悲聲難抑。

“安心,我與尊父並無私怨。而我,從不做無把握之事!”感受到對方動搖,齊淩輕拍其肩,繼續溫言撫慰:“暑氣即將升騰,繼續將棺木置於寺中,才是對尊父的最大不敬。”

“這,這……”張君寶愈發困惑,環顧四周,不知所措。

“定安縣的驗屍官何在?”齊淩不願耽誤,見他不再阻攔,立即朝堂下問道。

“小人,小人在!”定安縣的驗屍官辛某原以為今日無事,便混在差役隊中看熱鬨。忽聞齊淩喚他,驚得一顫,忙上前施禮:“判官大人,小人隨時聽候差遣。”

"本官身畔缺乏驗靈之人,你速速備妥,隨後擔當驗屍之責!"齊淩掃視辛仵作一眼,沉聲道,威嚴不可侵犯。

"啊,是,卑職,卑職這就去準備,即刻就去!"辛仵作驚詫又欣喜,一邊躬身行禮,一邊連連點頭,心中的震驚源於齊判官的膽識,竟未詳察他的來曆便委以重任。而喜悅則源自此事——張縣令的生死此刻儘在他一念之間。若能妥善處理,他日或有機會隨齊判官前往京都見識一番。

"陳縣令,勞煩你找幾位力大無窮的衙差,先啟開棺木,當眾驗明屍身體貌與服飾,對照下葬時是否吻合!"齊淩有意展現公正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