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六月初,父親也開始享受清末教學改革紅利,開始休學一個月,在家幫助農活,杜辰宇的日子就在重複昨天,每天在困了睡,餓了吃,還沒事就學習繁體字,讀四書五經。
由於杜辰宇發育較快,每天“八錦功”也運兩三個周天,飯量大增,母親的奶水也不足了,母親用小陶罐煮大米糊糊加了玉米麵,稻穀在碾子上碾掉上麵一層粗殼,在石磨上磨碎,對他一個現代人來說,那叫一個粗糙,吃了快半月了依然難以下咽,但是為了活下去,為了儘快長大,隻能強製吃飽。一直吃著這油水不多的稀飯粥,看到暴雨後,河裡漲洪水,有個老太爺在釣魚,他就去給爺爺說
“爺爺,我想喝魚湯,你背一起去釣魚嘛”
“沒得釣魚鉤啊”爺爺答道。
“我們用針做一個、黃顙魚,嘴巴大,能吃的下去”。
“好,他們就做一個”。
然後杜辰宇就在屋裡找來一根針,在炭火中燒紅,然後用錘子和火鉗輕輕壓彎,經過幾次彎曲,基本成功,隻是魚鉤有點大,然後就在磨刀石上打磨,鐵棒磨成針完不成,但是一根針磨成魚鉤,難度不大,半天時間打磨的就差不多了。
六月中旬是接近三伏時節,算是比較農閒時間,昨晚爺爺用麻線搓了一根兩米上麻線做魚線,第二天一早就起來做了一個魚竿,早飯後就挖蚯蚓,準備去釣魚。
杜辰宇說“我也要和你去釣魚。”
爺爺堅決不同意“莫法,滾了(摔倒)怎麼辦。”
然後杜辰宇就使出殺手鐧,抱大腿,爺爺沒辦法,隻能背著他,帶上一罐米糊糊稀飯去釣魚。在河邊找了個比較平緩的回水灣,因為魚鉤來之不易,一定不能被掛了,所以他建議魚少點沒事,魚鉤重要,所以他叫爺爺把蚯蚓和泥土混合在打在河邊,做一個窩,吸引魚過來,老一輩的傳統釣法都是不會打窩的,所以爺爺也感到新鮮方式,在沒有經曆毒魚、網魚、電魚的時代,如同原始社會山裡,河裡魚可以說泛濫成災。
加之還有舊時代食物匱乏、老百姓很少捕魚,煮魚湯需要大量豬油和鹽,否則魚湯就非常腥,難以下咽,因此這個年代也很少窮苦百姓捕魚、抓泥鰍這類腥味特彆濃厚東西充饑,關鍵缺少鹽巴和油。大概兩小時過去杜辰宇們就釣了三四斤,主要是黃骨魚(俗稱角角魚),還有一條桂魚(俗稱母豬殼),然後中午、晚上就飽飽的喝了幾頓魚湯。
幾天後父親去了一趟舞英堡集市,購買一些生活用品,杜辰宇囑咐多買一些針和線回來,做魚鉤。在魚鉤、魚線買回來後,他教爺爺做排鉤和甲魚鉤,傍晚下,早上守,這樣能節約釣魚時間,又能保證魚湯供應,每天把吃不完魚就曬成魚乾,存儲,以備冬天食用。
在一個炎熱的傍晚,杜辰宇躺在院子邊的石頭上,看著父親用竹篾編籮筐,就說到
“爹爹,我有個想法,關於你教書的事情。”
“什麼事情,說呀”,爹埋頭答道。
“現在朝廷也在改革教育、鼓勵發展新式學堂,我們村上那麼多孩子沒有上學,這對將來我們臨水村發展極為不利呀,你為什麼不向餘保長建議,降低束修標準,讓更多小孩子入學了”,杜辰宇繼續說道。
“這事嘛,入學束修(學費)標準一直這樣,學堂也是祖上我們村上他們幾家大戶一起開辦了,我也不能做主呀,你難道有什麼好想法,改變這個問題”,爹回答道。
“我是這樣想的,我上次去你們學堂耍,看見你們學堂屋後還有一間破房子,你可以收拾出來,把新招的貧苦家庭和佃戶子弟,當做記名弟子,單獨放在那間破房子學習,教授一些文字和算法。再就是束修降低為農家送來子弟每年給我們家做工3天,給保長家做工3天,不再準備那些乾肉、鹽巴這類貴重東西。”杜辰宇說。
這方式不錯,一年做工6天,單獨分開教學,其他大家戶子弟也能接受,我向保長說說,應該能同意。”
“要不過兩天,你帶上我,並挑幾條大魚送給他們,一起討論一下這件事,也聯絡一下交情。”
“好,這幾天晚上我也去釣魚,過兩天準備好後我們一起去。”父親爽快答應。
5天後,吃過早飯,父親背著他,手裡提著用柳條串在一起的一條三斤左右洋魚和5、6條黃骨魚,那條洋魚是昨晚才釣的,然後就去保長餘躍東家,他家在後山半山腰,爬坡要一個小時左右。
在路上,杜辰宇趴在父親背上說“到時候你要給他講解一下,我們本地農家子弟都讀書,學習知識了,要是個彆還特彆有才,提前推薦給他,為他培養可用人才,特彆有助於他勢力擴大以後,仕途高升以後,有人可用,本地人畢竟能放心使用。”
父親聽了,很讚同他的觀點,因為餘躍東本身就是個官迷,凡是有利勢力擴大,權利上升的,都是不擇手段,也才有今天“官迷餘財主”的稱呼,附近幾個保,方圓50公裡,都是他們勢力範圍,在舞英堡也是頭麵人物,堡長有力競爭者。
歇息兩次後,他們就到了餘財主的四合大院,一座典型川北木製吊腳風格房屋,遠處看看如同伏虎一樣窩在山窩裡,後麵一座懸崖,左邊靠近一條溪流,右邊一做山梁,前麵平緩梯田,一層層階梯分布。正大門右邊有顆懷抱粗的大柏樹,正前麵是青石板做得石階梯,大院做東向西,寬100多米,兩邊的吊腳樓向外延伸10多米,青瓦蓋頂,屋簷飛腳,鏤空的窗花,堂屋前兩根直徑一米左右的圓柱,處處顯示著奢華,就是在二十一世紀也是一處文物。
他們來到門口,幾個長工還在給樓下的馬槽添加草料,看見他們,一個16-7多打著光膀子,瘦小個子的小夥子,把那亂糟糟的辮子甩到後背,招呼道
“杜老爺來啦”,因為父親是秀才,所以有些稱呼他為老爺。
“是啊,朱三你在幫忙忙喂牲口啊。餘保長在家沒,我來拜訪他一下,你幫忙通報一下。”父親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