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述趕緊問道“郭教授,這麼說這是一種病態症狀。那麼這種是怎麼形成的呢?為什麼會有這種病的產生?我不是很理解啊?”
郭教授繼續給大家科普道“早在公元前4、5世紀,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已經開始對人的變態心理進行過一些描述和研究,並試圖用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解釋心理異常現象。他反對以求神詛咒等方法對待患者,認為應從患者的身體和大腦中尋找致病原因。
約在公元前一世紀,另一位古希臘醫生阿斯克列皮阿德斯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礙”與“心理不健全”的術語。此後,經過長期的曆史發展,變態心理學逐漸成為心理學的一個領域,使有關變態心理的研究從思辨轉向實驗,從患者的外部表現進入其內心活動。
在中國,公元前11世紀的殷代末期,就已有“狂”這一病名載於文獻。成書於秦漢時期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最早列出“癲狂篇”,對變態心理作了醫學描述,並且存錄了有關治療的資料。以後曆代醫家和學者在探討醫藥或哲理的過程中,對於變態心理的表現、成因和矯治等屢有論述,至明清時期,更在理論和實踐上有許多重要的進展。二十世紀20年代後期,歐美各國有關變態心理學的著作陸續介紹到中國。中國學者朱光潛等較係統地評價變態心理學的各種學派,論述了這一學科的任務和研究方法,推動了當時中國變態心理學的科學研究與實際應用。其後,不少學者相繼撰寫有關變態心理學的著作,並開展了實驗與臨床的研究。
70年代後期以來,隨著整個心理學、特彆是醫學心理學在中國的迅速發展,變態心理學受到重視,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張元聽後說“原來這個變態心理可以追溯的這麼早啊!我還以為是現代才發現的呢?這麼說的話有的人天生就是這樣的了,天生就不正常有一定的心理缺陷。然後慢慢的就會形成心理變態是嗎?”
郭教授回答道“是的,可以這麼說吧!隻是以前的人不懂什麼叫心理缺陷,所以會把他當癲狂等情況來處理。就像在古時候有些人比如平常都不怎麼說話啊這些的,但是他卻能乾出一些常人所不能接受和理解的事情來。還會給對方戴上殘暴的罪名,其實有一些時候可能就隻是這人生病了而已。”眾人聽後都點了點頭表示了解。
郭教授又繼續開口說道“而判斷心理是否變態常常要由社會文化來決定。我國封建社會裡女人要纏足,清朝男人要留長發辮。如果再有人表現這些行為,就要被人認為精神不正常。可見,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的社會文化有不同的行為常模,人們對心理變態有著不同的判斷。加之,曆史上對心理變態原因的不同解釋,以及心理現象本身的複雜性等原因,導致不同國家和地區對心理障礙診斷的很大差異,甚至在同一國家的不同醫院或醫師中間也常有意見分歧,並不為奇。
雖然心理變態的人常有明顯偏離社會常模的行為,但不能認為行為違反社會常模的人都是“有病”。例如那些強奸犯、凶殺犯的行為也是違反社會常模,但他們不是病人。心理病理(或心理變態)是因為“沒有能力”按社會認為適宜的方式行動,以致其行為後果對本人或社會是不適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