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態心理學的研究可以幫助人們從異常與正常的對照中更加清楚地揭示人的心理本質,即揭示心理現象對於大腦的依賴關係,以及對於客觀現實的依賴關係。
變態心理學以普通心理學、包括實驗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術為基礎,它的研究成果又可為普通心理學開辟新的工作領域,提煉新的研究課題,從而充實、豐富普通心理學。
變態心理學是醫學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它與醫學心理學的其他分支交叉滲透,互為補充。變態心理學與精神病學既有緊密聯係,又各有不同的任務和課題。精神病學是醫學的一個分支,以變態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直接服務於疾病的診斷和防治,其臨床資料和實踐成果又可豐富變態心理學的內容,驗證變態心理學的理論和假說。
對變態心理發生的原因和機製有多種探索途徑。由於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不同,對變態心理的認識也不儘一致。在變態心理學的發展進程中,曾出現過不少試圖解釋各種病態心理或行為的變態心理模式。這些模式都較注意根據統計結果區分病態和常態,考慮到變態心理和常態心理之間存在連續的量的改變。
通常,人們總是把在群體中出現頻率高的心理現象稱為常態,反之則稱為變態。例如,在群體中智力的分布,呈現為常態曲線,若以智商表示,群體中95%以上的人的智商在90~109之間,屬正常;智商不到70者,約占5%以下,則被視為智障;130以上者則一般稱之為高智商。
按軀體疾病的模式來理解變態心理,稱為生物醫學模式又稱疾病模式。希波克拉底曾以四種體液不平衡來解釋變態心理。中醫沿用軀體疾病的理論對癲狂進行辨證論治,即屬於這一模式的代表。19世紀菲爾肖提出細胞病理學說之後,從人腦的組織結構改變中找尋變態心理的原因曾風行一時。最成功的例子是
麻痹性癡呆,病理學家不僅發現了患者腦結構的典型改變,而且還從死者的腦組織中找到了蒼白密螺旋體(梅毒病的病原體)。此外,各種急性和慢性器質性腦病綜合征以及症狀性精神病都顯示了變態心理與軀體疾病、特彆是腦病的因果關係。於是,變態心理的醫學模式獲得了大量的論據。
精神異常被看作是一種疾病狀態,軀體和行為的異常改變組成其症狀,根據特彆的症狀組合即可作出疾病診斷。克雷佩林根據大量臨床觀察經驗,按照醫學模式對形形色色的變態心理加以分類,建立了精神疾病現代分類係統的雛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