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動力學模式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說明變態心理發生的原因和機製,認為變態心理不符合一般疾病的概念,而是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衝突,即內驅力和欲望引起的內在衝突,以致產生固戀及倒退行為等,這均可引起情緒障礙甚至導致心理變態。
處於無意識中的本能欲望經常要求獲得滿足,但又因社會的製約而不得不被意識壓製下去,於是形成內心衝突,因而往往引起焦慮。為了減輕或消除焦慮時的緊張不安,以保障內心的安寧,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存在著一係列心理防禦機製,各種變態心理就是各種防禦機製單個的或多個組合起來發生作用的外部表現。心理防禦機製(如壓抑)的過度運用,常引起明顯的精神異常和人格缺陷。行為主義模式以華生的行為主義理論和斯金納的學習理論來說明病態行為發生的原因和機製。即所謂心理衝突之類概念不過是主觀臆測,不可能進行客觀的測量和評定,對變態心理的研究應注重於可觀察的行為表現;病態行為和正常行為一樣,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因而也可以經過再學習,通過對抗性條件作用加以矯正。行為療法應用於臨床,在矯正恐怖症性變態等病態行為方麵取得的成效,使這一模式經受了實踐檢驗,獲得支持,並對行為醫學的興起產生一定的影響。
社會學模式強調社會因素對發生變態心理的作用,認為經濟貧困、種族歧視、生活變更、社會壓力等,都可能引起變態心理,而變態心理乃是社會病理學的反映。跨文化精神病學的研究成果顯示,社會文化背景不同,對變態心理的判斷標準、患病率的統計分析、症狀的表現形式以及預後的估計等,都可能存在差彆。例如,從社會利益的角度來看,人格障礙、性變態,癮癖之類問題,都是破壞性的、屬於違反道德規範的行為,為社會所不容。從醫學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類人存在著心理變態,致於不能恰當地適應社會生活。
評定心理現象是否異常,有賴於製定明確的客觀標準。然而,心理的正常與異常之間的界限往往隻是相對而言,不一定十分清楚,有時又可互相重疊。一般說來,所謂異常至少有三方麵的含義首先從統計學方麵考察處於群體中常態曲線兩個極端的個體處於異常;其次從個人生活史考察常把個體當前的心理活動與以往的加以對比,看是否有異於尋常的改變,臨床病史往往會反映出這類變化;最後從社會適應狀況考察可根據個體社會適應能力缺陷的程度,分析其是否屬於異常,患者的家屬常常是以此為標準而要求治療。此外,在評定心理現象是否異常時,不可忽略參考社會文化背景等方麵的資料。”
小王聽後連忙說道“天啊!好可怕,我希望我永遠也不要遇到這樣的犯人,你說抓他吧他又是個病人,不抓吧被他殺害的人也無辜。那郭教授這種病要怎麼治療呢?”
郭教授回答道“可分為心理治療和軀體治療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