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三組對比(1 / 2)

外科藝術家 醫用口罩 5203 字 11個月前

眾人的注視下,隻見趙培儒用非吸收線,加固膈肌腳,重建食管裂孔修補。

隨後,將食管後方拉伸到食管右側,經胃底對遠端食管行270度包繞。

接著,再用非吸收線做三針縫合處理, 胃後壁固定在食管的左右側,兩針間距在一厘米,建立兩厘米包繞圈……

眾人目瞪口呆的發現,在趙培儒的操作下,270度的包繞,已經完成了!

“這……這就完成了?”

“這怎麼做到的, 我沒看清啊!“

眾人都傻眼了。

技術難題據說非常高的270度包繞,怎麼在趙院士的手中, 這麼輕鬆就完成了?

此刻,眾人甚至有些懷疑,之前的前輩們,是不是沒有好好做這個研究?怎麼看起來很簡單輕鬆的樣子啊?

但眾人內心深處明白,這實際上並不像看起來那麼輕鬆簡單,而是蘊含著非常多的智慧在裡麵。

就比如為何要用拉伸到食管右側,為何要以“通過一根手指”為鬆緊度,這些全都有充滿智慧的考量在裡麵。

正是因為這種種細節,才能讓這270度包繞成功實施出來。

“趙院士這……哪是提出研究方向啊,這直接是提出解決辦法了。”

吳海眾心中感慨一句。

早就聽說趙院士的項目組成員,是當的最輕鬆的,往往很多重大決策方向,重大難題,趙院士就給解決了,

可現在看來, 吳海眾發現, 這些人說的還是太保守了!

模擬手術之後,趙培儒這才帶著眾人, 詳細剖析這種改良術式的原理,應用的醫學醫理。

這一通解釋後,眾人恍然大悟,模擬中不理解的眾多難題,終於都清晰明朗起來。

尤其是吳海眾,得到了趙培儒“開小灶”式的教導學習。

這次的項目,並不是隻做一台手術就夠了。

而是每一個組,都需要完成20到40台的手術,做出統計平均值,然後三個組再進行數據對比。

所以趙培儒要把小吳給帶出來,讓他來做那麼多台手術。

很快,第一例病人,從袁振橋的原nissen組哪裡協調過來。

趙培儒帶著吳海眾,親自做了一台手術。

隨後的第二台,便開始讓吳海眾逐步熟悉主刀,擔任主刀。

從第四台手術開始,吳海眾已經可以自己獨立承擔下一台手術了。

甚至到後麵的幾台手術, 趙培儒都可以去旁邊辦公室摸魚“掃雷”去了。如果手術團隊遇到意外、難題, 再叫他也不遲。

……

海市靜中醫院。

團隊眾人,一直都密切關注著江南省醫科大附屬醫院那邊的情況。

“不知道趙院士,做的怎麼樣了。”

“聽說他已經改良技術成功了,都已經做了幾台手術了,也不知道效果如何。”

“希望結果快點傳過來吧。”

已經接受現狀的眾人,反而愈發期待趙培儒能做出成績來。

那樣,他們的項目就能升級了,科研點數就能增多了。

“快看,數據傳輸過來了!”

一直盯著電腦的工作人員,快速道:“江南省那邊,改良n組已經完成的五台手術,數據上傳到係統上了!”

眾人刷的都圍攏到顯示器旁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