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千古一帝(2 / 2)

五是設計製訂了目光遠大的外交戰略,並通過文治武功使漢帝國成為當時亞洲大陸的政治和經濟軸心。

在中國曆史上,漢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從16歲即位之初,他的目光就已經超越了長城屏障以內漢帝國的有限區域,而投向了廣闊的南海與西域。

古今之論漢武帝者,惟清人吳裕垂特具卓識。其論略曰:

“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勞民也,蓋欲複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儘去後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誰之想。於是承累朝之培養,既庶且富,相時而動,戰以為守,攻以為禦,匈奴遠遁,日以削弱。至於宣、元、成、哀,單於稱臣,稽玄而朝,兩漢之生靈,並受其福,廟號‘世宗’,宜哉!

武帝生平,雖不無過舉,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始尚文學以收士心,繼尚武功以開邊城,而猶以為未足牢籠一世。於是用雞卜於越祠,收金人於休屠,得神馬於渥窪,取天馬於大宛,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寶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設教也。

至於泛舟海上,其意有五,而求仙不與焉。蓋舢艫千裡,往來海島,樓船戈船,教習水戰,揚帆而北,懾屐朝鮮,一也。揚帆而南,威振閩越,二也。朝鮮降,則匈奴之左臂自斷,三也。閩越平,則南越之東陲自定,四也。且西域既通,南收滇國,北報烏孫,擴地數千裡,而東則限於巨壑,欲跨海外而有之,不求蓬萊,將焉取之遼東使方士求仙,一猶西使博望鑿空之意耳。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東封,五也。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領如博望,故屢事尊寵,而不授以將相之權,又屢假不驗以誅之。人謂武帝為方士所欺,而不知方士亦為武帝所欺也!”

漢武帝是一個變法改製並且取得了偉大成功的帝王,是一個雄才大略規模宏遠的君主。他是一個宏揚學術崇尚知識的賢君,也是一個知過能改,虛懷納諫,任人以賢的明主。

武帝元朔元年的詔書說:

“朕聞天地不變,不成施化;陰陽不變,物不暢茂。”

元朔六年詔書又說:

“五帝不相複禮,三代不同法。”

這表明,直到晚年,他仍在求新求變。他始終認為,隻要情況變了,政策也要變,“非期不同,所急異務也”。

元光三年,董仲舒上策論三篇,史稱“天人三策”。武帝親自召問之曰:

“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緣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壽,或仁或鄙,習聞共號,未燭厥理。伊欲風流而令行,則輕而奸改,百姓和樂,政事宣昭,何修何飭而膏露降,百穀豐登……德澤洋溢,施平方外,延及群生?”(大意是:夏商周三代受命的根據何在?天地之間的災異為什麼而發生?人壽的長短、人性的善惡是根源何在?如何教理?怎樣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政事祥和、五穀豐登,使天下百姓都生活得快樂幸福?)

他所提出的這些問題,都是一些具有本體性戰略性的大問題,充分表明其視野之廣闊。他要求作為哲學家的董仲舒不要就事論事地回答,而要講出“大道之要、至論之廣。”這說明他對如何治理國家考慮得很遠很深。他所探索思考的不是一時應變之權宜,而是係統的曆史哲學和政治哲學。他晚年曾對衛青說:

“漢家諸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製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事。”

他認為他所從事的“內興功利,外事四夷”政策,都是出於創立製度、為後世留下樣板和國家的長治久安考慮。他承認自己的政策會擾民(“勞民”);他並不希望他的後代效法他的擾民政治,他告誠後代必須警惕而避免重蹈秦朝速亡的覆轍。

翦伯讚描述漢武帝雲:

“說到漢武帝,會令人想到他是生長得怎樣一副嚴肅的麵孔?實際上,漢武帝是一位較活潑、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歡窮兵黜武以外,還喜歡遊曆,喜歡音樂,喜歡文學,喜歡神仙。

漢武帝,是軍隊最英明的統帥,又是海上最經常的遊客,皇家樂隊最初的創立人,文學家最親切的朋友,方士們最忠實的信使,特彆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決不是除了好戰以外,一無所知的一個莽漢。”

我認為,漢武帝是一位承前啟後而又開天辟地的真正偉大的君王。在他之前的曆史上,他所建樹的文治武功無人可及。他的風流倜儻超群絕倫。他的想象力和巧妙手法使政治鬥爭成為藝術。他的權變和機謀令同時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懷寬廣,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鑒人之明。

他開創製度,樹立規模,推崇學術,酷愛文學才藝。他倡導以德立國,以法治國。平生知過而改,從善如流,為百代帝王樹立了楷模。

在後來的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努爾哈赤、康熙皇帝的行藏中,多少似乎都可以看到漢武帝的影子。

漢武帝具有超越曆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戰略和外交設計的奇才。這種天才使他能運籌帷幄而決勝萬裡,處廟堂之上,而其武功成就,則足以使西方漢尼拔、亞曆山大、拿破侖等馳騁於疆場的將帥黯然失色。

但是,漢武帝絕不是一個超俗絕世的聖者。他好色、驕傲、虛榮、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執;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點他幾乎都具有。但是,儘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為一個君王,而僅僅是作為一個普通凡人,那麼以其一生的心智和行為,他仍然應被認為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一個機智超群的智者,一個勇武剛毅的戰士,一個文采煥然的詩人,一個想象力浪漫奇異的藝術家,以及一個令無數妙女傷魂斷魄的蕩子,最壞又最好的情人。

他不僅開創了製度,塑造了時代,他的業績和作為也深深地熔鑄進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曆史與傳統中。漢民族之名,即來源於被他以銀河作為命名的一個年代——“天漢”。在他那個時代所開拓的疆土,從閩粵瓊崖直到川黔滇,從於闐阿爾泰到黑吉遼,勾勒了日後兩千年間中華帝國的基本輪廓。而這個帝國影響力所幅射的範圍,由鹹海、蔥嶺、興都庫什山脈直到朝鮮半島;由貝加爾湖到印度支那,則擴展成了漢文化影響所覆蓋的一個大文化圈。

偉人和天才是無法描畫的,是不可思議的,是難以用通常標準衡量的,也是無法用世俗尺度去衡量評估的。

漢武帝的人生充滿矛盾。他愛民如子,同時殺人如麻。他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在中國曆史上,不乏英雄、偉人、壯士、誌士和聖者。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會同樣地引人注目。你不可能不欽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懼他——這就是劉徹。

他的誕生據說伴隨著母親夢見紅日人懷,他的曾祖父劉邦托夢為他命名為“彘”(野豬)——而他的父親則解釋此字諧音於“智”,為他改名為“徹”,透徹,並賜號曰“通”;而他也的確是一位智圓行方、通徹無比的傳奇男子。這是中國曆史上的一位真正的太陽之皇、聖武大帝。

他的政策在他的時代導致了巨大的變革,因而也引起巨大的衝突,巨大的爭論,使他成為一位備受爭議以至誤解的人物。而他生平中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他不幸地閹割了中國曆史上一位最有天才也最偉大的曆史學家,而這個人原來是最能理解他同時崇愛他的。結果此人由於恨而用筆來懲罰他;使他身處的這一偉大時代和他的生平成為曆史上最有爭議的時代。而漢武帝則從此成為最被誤解的一位謎一般的君王。

許若靈直直地跪在地上,卻並沒有抬頭,直著腦袋看著這位偉大的君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