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業並不知道朱全忠是否也得到了升遷。告辭了李郡王,他現在忙著趕回宮中,要去好好伺候官家了。
其實皇帝也少不了這個忠實的太監,聽說張承業回來了,馬上把他召了過去。
昭宗皇帝的國字臉還是那麼不容仰視:
“張公公,你可知道,李郡王的三郎,有尚公主的意圖。”
張承業知道,在沒有摸清大家的意圖之前,不能莽撞回答:
“大家恕老奴無知,雖然來往楊柳莊多次,但從未聽李郡王說起此事。”
昭宗有些不悅:難道這樁婚事,反倒是九兒一廂情願?他皺著濃眉問道:
“據你所見,為何他父子說法不一?”
張承業明白了官家的想法,開始逐漸說出真相:
“大家容稟:老奴以為,這位李家三郎,其實與李郡王多年暌彆……”
昭宗皇帝好像想多了解一些李存勖,問道:“什麼多年暌彆?”
張承業連忙將上源驛之變以後,李克用如何拚死逃出,妻子如何陷落汴州,後來曹氏雖然回到河東,但是其子從此下落不明,等等事情,一一向皇帝稟明。昭宗聽後略一思忖,便知其故:
“哼,看來尚公主之事,不過是這李存勖的想法,其父李克用卻毫無所知。是否如此?”
張承業連忙拜服:“大家明見。”
昭宗想了一會兒問:“張公公,你如實說來,如果真的與河東結親,是否有利?”
張承業興奮起來:“大家此舉,正是高瞻遠矚。方今天下,因為大家恩寵,鳳翔異軍突起,已經與河東、宣武成了鼎立之勢。朝廷正好可以妥善安置三處,使之彼此牽製,實現三足鼎立,而由大家總攬局勢。老奴覺得,大家既然已經與秦王聯姻,如果再加上河東,至少天下一段時間當太平無事。”
一口氣說完了自己對時局的分析,張承業非常高興,一定要讓大家明白這個三足鼎立的道理,從而讓大唐長治久安。而李克用,他覺得是最重要的一個依靠。
昭宗沉吟一下歎氣:“萬萬沒想到,這和親之策,居然要朕來使用。”
張承業連忙說:
“治國不一道,但使有利於社稷,大家又何懼史家點評?”
昭宗說道:“非是怕史家評點……對了,傳旨進封朱全忠為梁王,李克用為晉王!”
張承業連忙答應:“老奴遵旨。”
昭宗站起身來走到殿門口,看著烏雲密布的天空,久久沒有說話,張承業小心躬身在旁伺候,也不敢多語。心裡卻覺得,看來大家真的是要實現三足鼎立,連救駕沒什麼功勞的朱全忠,都被封為一字王了。
昭宗忽然說道:“張公公,你說的這三足鼎立,朕也喜歡。不過先皇曾經說過河東非我族類,如今重用李克用,不知究竟是否有利於國?”
張承業答道:“老奴愚見,先皇所言,乃是一概而論,具體到李克用身上,老奴覺得倒是一員忠臣良將,此番若非他先行擊斬王行瑜,岐王恐怕未必肯服軟認輸。”
昭宗微微一哂:
“你這老奴。分明是朕折衝樽俎,許他聯姻給他進爵,李茂貞感念皇恩,方才迷途知返。怎麼會歸功到沙陀人身上?”
張承業麻利認錯:
“是是是,老奴糊塗。”
昭宗沉吟一下:“李克用嘛,還是藩鎮跋扈那一套,總以為兵強馬壯就可以做成事情。出兵南山,實在魯莽!他可曾考慮過朕躬安危?朱全忠就比他強!懂得派使者來講和,朕這才把握住這個稍縱即逝的良機,折服了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