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國家是自己的,朝廷是自己的,應該自己來決斷。
“好吧,張公公,這道旨意停了。”
孟知祥鬆了一口氣,但皇上的話馬上讓他更懵。
“任圜,朕命你監國,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開府儀同三司。”
任圜大吃一驚。
好端端的,監什麼國呀?
況且,曆朝曆代,這監國,輪不到外人啊?
再況且,自己畢竟年輕,監國?孟知祥、李嗣源他們,能服氣?
你想到的,皇上當然也會想到。
“封李嗣源為鎮國公,孟知祥為輔國公,一並協助任圜監國。”
一口氣把兩個資格最老的,都封了國公。
張居翰趕緊擬旨,毛筆字龍飛鳳舞。
皇上還嫌他寫得慢。
“命李存信即刻返京,封為富國公,出任商務部尚書。”
“詔李嗣昭即刻返京,封為輔國公,出任監察部尚書。”
群臣大眼瞪小眼,明明是說西川的,怎麼扯出一大堆人事任命?而且還新設了兩個部?六部改成八部?
最後一道聖旨:“朕待各部官員就職以後,擇吉日臨幸西川,安撫蜀民!”
眾臣這才明白,這麼多人事調動,原來都是為皇上西巡做的準備。
不是,雖說乾綱獨斷,但是聖人這“獨斷”,那也太“獨”了吧?搞得眾臣個個都迷迷瞪瞪的。
心裡隻剩一句話:還好這些聖旨,都還算正常。
六部尚書裡,吏部尚書張敬達、戶部尚書王正言、禮部尚書李知柔,都沒被封為國公,這也罷了,但是任圜,皇上明明說要任命他來監國了,怎麼也舍不得封個國公?
地方上的,李嗣昭和李存信,那可是十三太保之列,封了國公,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身為宰輔的郭崇韜、安重誨,卻都沒被封為國公。
這也太反常了。
隻有皇上自己清楚。
讓這宰相管著一夥國公,孟知祥雖然是國公,但又不是監國,這樣大家互相牽製,說話做事誰都不敢太任性。
權力適當分散,那麼自己不在朝廷的日子裡,就不容易出亂子。
各位國公裡麵,叩頭時間最長、感恩心情最真摯的,當然就是刑部尚書盧汝弼了。
沒想到啊沒想到,恩師出了亂子,皇上明鑒,居然沒影響到自己!做了刑部尚書,已經是天恩浩蕩了,今天居然讓自己晉爵為“顧國公”!
大概皇上也知道自己不忘故國吧,諧音叫了個“顧國”。
啥都不說了,啥都不想了,皇上讓咱乾啥,立馬衝到最前麵。
其實李存勖讓他做的“顧國公”,是獎勵他為了朝廷四處奔跑,聯吳聯楚,探尋蜀國虛實,還有北上與遼國皇帝談判。
詩人身份都不說了,門第高貴更不說了,隻說這麼好用的大臣,封他“顧國”不是很合適嗎?
任圜上奏說起禦道來。
“陛下,禦道還沒修呢。”
是啊,皇帝出巡,這皇帝走的道還沒有呢,怎麼出巡?
李存勖一擺手:“禦道修理,沒個一年兩年,怎麼修得好。朕現在就要出巡,也不想花這個冤枉錢。就是讓地方上把路給平整一下即可。”
王正言鬆了口氣,這倒是個省錢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