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既是天策,也是唯一!(1 / 2)

夏之白的話一出,四周瞬間安靜。

前麵出聲嘲諷的丁顯,此刻更是臉色慘白,看向夏之白的眼神充滿了恐懼跟惶恐。

他們作為舉人自是清楚這次科考的變動。

自科舉開創以來,曆朝曆代的科舉內容都不儘相同。

唐代主考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數學)等多種科目。

考試內容有時務策、帖經、雜文等。

宋朝科舉考試有進士、明經科目,考試內容有帖經、墨義和詩賦。

不過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宋朝便取消了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

元朝時,停科舉停了很長時間,後續雖有重開,但對於漢人、南人有極大限製。

甚至當時一直盛行一句話‘唯蒙古生得為狀元,尊國人也’,這個國人指的是蒙古人跟色目人。

元朝說是舉行科舉,實則是借科舉鞏固蒙古、色目人的特權地位。

大明開國以來,朱元璋便重開了科舉,科考程式效仿著元朝。

‘五經’而後‘四書’,並保留了唐宋時的‘古注疏’習慣,這時的朱元璋對於傳統的‘經術’和‘經史’還十分重視。

隻是首開科舉後,朱元璋對當時的取士情況並不滿意,繼而直接宣布廢除了科舉。

等洪武十五年重開科舉,則對科舉內容做了極大限製,不僅直接變成了考八股文,還將科考的學術視野局限在了宋代出現的理學觀點上。

這個變動從某種程度而言,降低了科考的難度,因而為南方考生認為是朱元璋在有意打壓南方學子,以錄取更多的北方學子。

這無形間也加劇了南北兩地學子間的隔閡跟衝突。

若是陛下的改革失敗……

丁顯心頭念著這一句話,額頭冷汗狂冒,已被這幾句話嚇得說不出話來了。

花綸淡漠的看了夏之白一眼,又看向了丁顯,滿眼鄙夷跟不屑,堂堂舉人還能被這些唬人的話嚇住?

真是丟他們南方士人的臉。

花綸看向夏之白,眼神正視了不少,隻是神色依舊冷淡,道:“朝堂對科舉內容做出變動,自有朝堂的考量,我等作為考生,能做的,要做的隻是參加考試而已。”

“至於你所說的改革失敗與否,跟我等考生有何關係?就算真的改革失敗了,那也是朝堂的錯。”

“與我等何乾?”

“我等本本分分參考,不曾做半點弄虛作假,也不曾徇私舞弊,名次也是朝堂排出來的,還有錯不成?”

“若是三甲無一名北人,那隻說明了一件事,便是北人的確是爛泥扶不上牆,就算朝廷為此做再多改變,依舊改變不了爛的現狀。”

“也徹底證明了北方真的不行。”

“怎麼改都是徒勞。”

花綸說話的語調很慢,慢條斯理間卻帶著強烈的攻擊性。

夏之白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

北方文脈薄弱非朝夕的事,自元一統天下後,便存在著‘南北道絕,載籍不相通’的情況。

若再往上論,自安史之亂後,華夏的文化經濟就已開始偏倚南方,而北地長久的戰亂,也嚴重的影響了學術在北方的傳播跟發展。

這也是必然的。

朝夕不保,生計都是大問題的情況下,哪還有精力去研究學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