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還有著江漢趙複等南儒有意的北傳理學,北方眼下的文化隻會更加衰敗。
朱元璋一統天下之後,明顯察覺到了這點。
故多次頒‘四書五經’給北方,並多次命吏部遷南方學官北上,還特意頒布了南北一致的《大誥》。
隻是效果甚微。
朱元璋看出南方文化太強,北方久經戰亂,文脈不昌,刻意停了科舉十年,讓北方恢複。
但夏之白知道,這個所謂恢複太片麵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北方經過長期戰爭破壞,生產水平遠低於南方,在這種情況上,就算朝廷給予再多扶持,想在教育跟文化上追趕上南方,也幾乎不可能。
再則。
明初其實是個南人政權。
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上,都是以南方為基礎的,特彆是大多數官僚都出身江南,這些官員無疑會更加注重南地的地方利益。
朱元璋在一統天下之後,已經在有意壓製南人了,但終究還是治標不治本,想真正達到南北均衡,最終還得落在發展北方經濟上。
夏之白深吸口氣,肅然道:“我等現已為舉人,也幾乎都會為大明官員,既為官員,自當以天下為己任。”
“若是科舉往後隻有長江以南的南人,而無長江以北的北人,那豈非意味著大明隻有半壁江山。”
“陛下當年起兵時,喊的口號便是驅逐韃辱,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恢複中華,難道恢複的隻是長江以南,而不包括長江以北?”
“長江以北久經戰亂,的確各方麵都比不上南方,但恢複北方生產生活,不當是大明官員該致力的事嗎?”
“當今陛下之所以致力改革科舉製度,便在於你們這些南方學子,毫無天下之念,隻有一己私心。”
“甚至還以貶低北方為樂。”
“爾等自詡滿腹經綸,卻是連這點道理都通曉不得,當真是枉讀了這些聖賢書。”
“你們的這番言語,更是讓我堅定了成為狀元的信心,因為我有了不得不成為狀元的理由。”
夏之白語氣很平淡,冷靜的仿佛在說一件早已確定的事。
花綸冷哼一聲,沒有再反駁,也不能再反駁了,隻是冷聲道:“既然你這麼自信,那十天後,再來看看,這會元會落在誰頭上。”
“希望到時你的嘴,也有今天這麼硬。”
夏之白搖頭,露出兩排白皙的牙齒,笑著道:“你又說錯了,我不是會元,而是狀元。”
“另外我若是當狀元,跟曆朝曆代的狀元都會不同。”
“我這狀元將會是天策。”
“也是古今唯一!”
“天……”花綸剛想出身,狀元何曾有過天策的頭銜。
隨即卻是想到了另一個跟天策有關的稱號,臉色騰地巨變,看向夏之白的眼神滿是駭然。
心中更是暗罵不已。
‘天策’二字是能隨便取的?
古往今來隻有唐太宗獲得過天策上將之名,這還是因為當時軍功實在太高封無可封,這才得此殊榮。
伱夏之白何德何能敢有這野心?
這是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