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活人卻不能養人!(1 / 2)

李善長的聲音小了下來。

秦朝曆史上是什麼結果,他們這些官員又豈會不知,二世而亡,難道大明也會二世而亡?

這不太可能。

以朱標的治理手段,大明怎麼都不可能落到二世而亡的情況。

而陛下為子孫後代做的事,的確跟始皇帝相似,都以為按著自己的想法,天下便能固若金湯,大明基業子孫後世無憂。

但這明顯是不可能的。

隻是當今陛下太過強勢,容不得任何人忤逆,稍有不滿,便興殺伐打罵,因而如今已很少有人勸諫。

都依著陛下喜好。

湯友恭目光微動,作為都禦史,他對這些話是深有體會,陛下的確不喜他人勸諫,也隻聽順耳的建議。

很多事都喜歡親力親為。

不喜歡聽彆人的想法,更喜歡自己提主意,提想法,然後讓百官去充實那些主意。

士農工商兵中,相較於士工商,陛下的確也更注重農兵。

農相關自始自終都被各種強調,各種做調整,而在兵方麵,也不例外,多次興兵,行廷獄殺戮。

至於士工商。

若非朝廷缺官員嚴重,以及大明已經坐穩了天下,加之之前地方學室興建多年,該到出成績的時候,不然科舉重開恐還要一些時日。

而工商方麵,則完全依循著龍生龍、鳳生鳳的魚鱗圖冊,嚴格限製,也嚴禁自由的變通。

朝臣提過建議。

隻是最終都被否決了,因為陛下隻相信自己能接受的,除非真到不得不變時,不然陛下都不會輕易去動。

骨子裡。

當今陛下就是個農人。

根本沒有坐天下的心思,一心隻想當個守財主,一旦觸及到陛下不擅長的領域,陛下就會生出很大的抵觸心理,也不願輕動。

這些話胡惟庸、楊憲等臣子,私下都有吐槽過,在大明剛立國時,還有臣子勸諫過。

隻是無一例外都死了。

久而久之。

也就無人敢再勸了。

眼下大明很多臣子,乃至士人,都隻想順著陛下的心思,等著殿下朱標日後即位,再來斧正一些亂政。

隻是他們也沒想到,這些東西會被一個科舉的舉人說出來,還當著這麼多大臣的麵。

朱標雙眸微冷。

對於這人這麼評價大明的國政,這麼中傷自己的父皇,他為人子,又怎麼可能沒有怒氣。

隻是有些話,雖然難聽,但也不得不承認,的確是大明存在的問題。

自己的父皇,自一統天下之後,就很難再聽取他人的建議了,也自信的有些剛愎自用了。

尤其是在遭到胡惟庸的背叛,還有母後的病逝,父皇已越發不願相信其他大臣的話了。

這一點。

他也察覺到了。

還跟朱元璋爭吵過數次,隻是朱元璋性情很執拗,很少會真的去改,而且讓開國之君去認錯,本就很強人所難。

也不現實。

當下大明的朝政,基本是朱元璋個人想法的一言堂,而後他在自作主張的做些調整,父子也就這般維持著朝政上的默契。

但他麵臨的壓力卻是與日俱增。

父皇越來越強勢了。

朱標雙眸微闔,眼中閃爍著縷縷寒光,他在心中生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想將這份‘反文’呈上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