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與官爭利!(求訂閱)(2 / 2)

他要動大明鹽政製度。

但隻有這三個理由,不夠,而且是遠遠不夠。

夏之白並不急。

他要先把問題給說清。

這樣他能索要的特權才會更多。

夏之白給自己倒了一杯茶水,也是感覺嗓子有些乾了。

他喝了一口,繼續道:“我在開封時,深入了解過大明的鹽政。”

“明初鹽政,循元的舊製,洪武元年,朝廷整理場產,遷民為灶戶,按戶計丁,名曰鹽丁。”

“朝廷規定按丁計鹽,名曰額鹽,每鹽一引,歲給灶戶工本,不許私賣,凡屬灶戶,免掉其雜役。”

“大明的灶戶有一部分是元朝時就存在的,在明朝建立之後,朝廷繼續讓這些人生產食鹽,還有就是一些犯法之人戶籍被強製改為灶戶的,其次便是因為一些地方鹽業資源豐富,官府也會選擇將一些普通百姓改戶籍為灶戶。”

“但朝廷改來改去。”

“都隻為保證能定額的完成食鹽產量,根本沒有考慮過灶戶的負擔。”

“但朝廷卻沒有考慮過,灶戶家中有的人口多,而有的人口少,但是不管人口多少,每戶都要繳納三十引的鹽稅。”

“這也導致有的灶戶不堪重負,而有的灶戶家存不少食鹽。”

“最終私鹽買賣成災,灶戶也怨聲載道。”

“這些年朝廷一直在嚴打私鹽走私,還有就是不斷收緊灶戶手中的餘鹽,試圖維持食鹽市場的穩定,隻是效果並不好。”

“歸根結底是大明鹽政就不合理。”

“不僅對灶戶不合理,對朝廷的稅收不合理,對需要食鹽的百姓也不合理。”

“明朝對這些灶戶的管理十分嚴格,一旦入籍,子孫後代不允許脫離戶籍,而且也不能更換行業。”

“他們生產的食鹽隻能賣給官府,並且嚴禁私自買賣。”

“官府給這些灶戶們唯一的好處,就是免除了他們的雜役。”

“灶戶一年辛辛苦苦製鹽,最終隻能換取到官支工本規定的糧食和錢財。”

“若是遇到官吏克扣,很多家庭基本都要餓著肚子去製鹽,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生存,為了活命,他們隻能去販賣私鹽。”

“不然活不下去。”

“再有。”

“大明食鹽一年銷售額高達幾千萬兩。”

“朝廷的稅就一百萬。”

“灶戶手中沒錢,官府沒收到錢,其他的錢去哪兒呢?”

“大明官員說著天下欣欣向榮,卻不肯給百姓更多的食鹽供給,讓百姓能買到的食鹽,始終處於一個堪堪夠用,又無比緊張的地步,這就是大明的治理之道?”

“如此狀況下,怎麼能讓人不心生不滿跟怨念?”

夏之白目光變得犀利起來。

他直視著朱標,緩緩站起身子,冷聲道:“大明的製度是畸形的。”

“甚至是扭曲的。”

“為了所謂的穩定而穩定。”

“乃至是強行穩定。”

“分明知道天下不適合,卻也要用著高壓、用著強迫、用著粗暴的方式,逼迫天下接受這種穩定。”

“大明上至君,下至臣,都有問題。”

“至於伱父皇的問題,一直都是眼界的問題。”

“考慮的太片麵跟粗暴。”

“隻看得到自己想要的,看不到最終的實際情況。”

“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哪怕最終結果不是那樣,也會用著強權,強行讓天下變成他想要的模樣。”

“至於大明的官員,問題其實更大。”

“你父皇是因為出身的問題,有時候的確考慮不到那麼多,但作為大明的臣子士大夫,這些人卻欺上瞞下,變著法的侵占朝廷的利益。”

“說著商稅太高,會打擊商人的積極性,也會變相提高商人地位。”

“說著百姓若是生活改善,恐會生出更多的欲望跟貪心,會造成社會動蕩,卻是忘了聖賢書中有一句,溫飽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

“說著要為民請命,實則對底層百姓的困苦,視而不見,也從未想過去改變。”

“大明的士出了問題。”

“整個朝堂都是這樣的一群士大夫,大明的各種政策又豈會不出問題?”

“當今陛下對百官防之又防。”

“卻遺漏了很關鍵的一點,便是要與官爭利,將百官侵占的朝廷利益給奪回來。”

“我要告訴殿下的。”

“便是要學會與官爭利。”

“將官吏侵占的‘財權’逐一的奪回來。”

“或許用著常規的手段,想奪走官吏侵占的‘財權’是很艱難的,也會受到極大的阻力,但我手中掌握著當今天下最先進的技術跟工具,未嘗不能實現虎口奪食。”

“我會用實際的行動,來告訴天下人,百官避而不談的道路,是不是真錯了。”

“大明朝走的路是不是錯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