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目光微凝。
他是工部官員,對棉花並不了解。
隻是聽到一畝地能產棉六斤,心中也不由一驚。
六斤,可不是個小數目。
但就像夏之白所說,自古以來,華夏重的是絲枲,即麻、桑。
這棉花是外來物,雖從漢代就傳入了,但並沒有引起重視,真正重視起來,還是到宋末元初,那時主要是因為人口太多,不得不想辦法解決衣的問題,這才在中原地區廣泛種植起來。
棉花真正出現世人眼前,也就一百年上下時間。
夏之白卻是藝高人膽大,竟想直接將棉花拔高到麻、桑之上,甚至還有讓棉花製品取代麻、桑的想法。
想法太大膽了。
周寧苦笑道:“夏進士,這我恐無能為力,我對農業之事了解甚少,也不太清楚棉花的情況,因而給不出建議,不過若是夏進士執意想做,我也勸阻不了,隻是建議夏進士謹之慎之。”
“我是不了解詳情。”
“但就日常生活而言,並沒聽說太多棉花相關。”
“雖然陛下有下相關詔書,但中國自古以來,都重桑麻,百姓也喜種桑麻,桑麻的售價也更高,隻怕天下規定種植下,種棉花的終是少數,種桑麻的才是多數。”
夏之白點頭。
事實的確如周寧所說。
大明的確規定有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
但有這麼多田地的,都喜歡去種桑麻,因為多餘出的空隙,可以去種其他東西,而若是種木棉,基本就隻能種木棉,比較下去,種木棉的經濟利益太低。
棉花真正走入天下視野時間太短。
棉紡相較於已經成熟的繅(sao)絲技術跟麻紡技術太過粗糙,百姓也沒那麼多時間跟金錢去更換麻紡車,用現有的麻紡車去紡棉,效率自然高不上去。
但這就是夏之白要改變。
百姓沒有餘錢更換織造機械,但他卻有這個能力。
對百姓而言,棉紡相較絲織效益也不高,但棉麻作為大眾衣料,市場卻極為寬廣。
他完全可以將百姓手中的棉花收上來,然後再用新的織造機械,進行棉紡,有效的提高織機的生產能力。
夏之白笑著道:“我自然知道這種情況,但我也去了解過,目前棉花的織機,基本用的還是麻織機那一套,即腰機跟腳踏式斜織機。”
“若是能生產出一批專門用於棉花的織造機械,我相信,棉花的未來無比寬廣。”
“因為大明的人很多。”
“真正能穿上絲綢衣服的人很少,麻衣產量又不夠,棉花正好可以補齊這個缺口。”
“我這次過來,就是想請周知事幫個忙,改良一下織機。”
周寧眉頭緊皺。
他其實不太想幫這個忙。
他現在的重心都放在改良蒸汽機上。
並不想分心。
隻是改良蒸汽機的確不容易,也不是一時半會能做到的,改良織機看起來沒那麼難,也不算什麼。
想了想,周寧還是答應了下來。
周寧道:“既然你都決定了,我又豈能不答應?”
“不過我對織機了解不多,改良恐要花費一些時間,也需要如過去蒸汽機一樣,讓其他人幫忙出出主意,提供一下想法。”
夏之白笑著點頭:“自當如此。”
周寧苦笑著搖搖頭道:“我現在倒感覺上了賊船了,原本隻想著在這做一段時間,便回工部,現在倒好,工部沒回去成,還要隔三差五想辦法,我這身老骨頭,早晚要搭你這。”
“哈哈。”
夏之白哈哈一笑,道:“周知事說笑了。”
“正所謂人儘其用,以周知事的能力,委身在工部,其實有些屈才了。”
“廣闊天地,才是周知事縱橫捭闔的地方,周知事若沒有離開工部,又豈會見識到百姓的智慧?”
“知識最終要落到實踐上。”
周寧指著夏之白,隻得無奈的搖搖頭,道:“這次夏進士可彆再為難老夫了,得送一台仿造機械來,我好看著那東西改進,再讓我憑空看著圖紙去生造,老夫可實在沒那精力了。”
夏之白哈哈大笑,連忙點頭應下。
奉天殿。
朱元璋正在批閱奏疏。
突然殿外傳來一道腳步聲,腳步聲很急,但又帶著幾分沉穩。
雖沒有抬頭,朱元璋已知曉,前來的是何人。
太子朱標。
朱標進殿,恭敬的拱手道:“父皇,兒臣有事稟報。”
“講。”
朱元璋手中批閱的筆沒停,眼睛也一直放在案牘的奏疏上。
朱標沉聲道:“啟稟父皇,經過這兩個多月的治理,壽州滁州的賑災基本結束,不過壽州滁州兩地受災很嚴重,兒臣請父皇下令,減免兩地兩年的田租。”
朱元璋點頭道:“這點小事你自己處理就行,不用來問咱。”
朱標又道:“兒臣遵旨。”
“近來兒臣讓翰林院不少編纂負責整理壽州滁州賑災賬目,卻是發現其中有賬目不對,賑濟也並不到位,最終才導致災害擴大,百姓流離失所,因而兒臣已下令,將壽州滁州相關官員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