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大好山河,寸土不讓!(第二更)(2 / 2)

“底層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我在來北平的路上,曾見到不止一次,幾個十二三歲大的姑娘,背著比自己還高的木柴往家走,她們的家裡隻有一個奶奶,沒有雙親,也沒有男丁。”

“家裡的男丁有的死於戰亂,有的戰死於前兩次的北伐。”

“這樣的淒慘狀況在北方很常見。”

“靠著這一群老弱病幼,北方就算想發展,又能發展到哪去?”

“文不昌,武難平。”

“要是朝廷不出手,靠北方自己休養生息,多

久才能恢複正常?要多久才能追趕上南方?等北方真的恢複了元氣,隻怕南方早就雄踞整個朝堂了,北方那時還有多少話語權?”

“殿下出自南方。”

“對朝堂的一些情況有所了解。”

“南北相輕,互相傾軋嚴重,南方士人看不起北方士人,南方官員瞧不起北方官員,南人也看不起北人,背地裡,南方的官員一直在朝堂排擠針對北方官員。”

“若非陛下壓著,隻怕北方官員,早就被趕出去了。”

“隻不過殿下乃至諸多藩王,都沒有意識到一件事,北方諸鎮,在一眾文官眼中,都是可以拋棄的,也都是朝廷的累贅。”

“眼下隻不過是陛下的威望足夠高,能夠壓下這些質疑的聲音,等日後南方官員獨大,這些所謂的九邊重鎮,都會被陸續拋棄掉,因為留著這些衛所,對朝廷的錢糧消耗太大了。”

說著。

夏之白還目光微異的看了幾眼朱棣。

明代邊防之壞就始於燕王。

或許,曆史上的朱棣是想一勞永逸,在裁撤完長城以北的衛所後,便卯著勁,效仿朱元璋,進行了五次漠北討伐。

然而就實而言,朱棣的這五次討伐並沒有取得太實質的勝利,每次都是帶著數十萬大軍,結果雷聲大雨點小,戰果平平,始終沒能將蒙古的主力一網打儘。

自然也就沒能完成清除明朝邊塞的困擾。

然後在明朝幾代帝王接力下,大明的防線終於縮到了國門。

“他們敢!”朱棣怒目圓瞪。

夏之白搖頭,平靜道:“不是敢不敢的問題,若是殿下麵對那種局麵,也會這麼做,因為北方養不起這麼多衛所,越到後麵,朝廷供養這些衛所投入的錢糧就越多,最終多到朝廷承擔不起,隻能放棄。”

“開中法殿下應該知道。”

“是朝廷以鹽、茶為中介,召募商人輸納軍糧、馬匹等物資。”

“為什麼朝廷要實行開中法?”

“就是因為朝廷自身沒辦法供應上,不得不借助商賈的力量,即便如此,在遼東、宣大、甘肅等地,依舊不時會出現食鹽糧食短缺的問題。”

“歸根到底是北方經濟不振,商賈這長途運輸下來,入不敷出,因而不願去運送。”

“但在座的每一人都清楚。”

“北方戰事沒停。”

“如今隻不過是在休戰調整。”

“一旦戰事開啟,北方的男丁會進一步減少,北方的生產情況會進一步惡化。”

“到那時北方隻能靠朝廷來供養。”

“商人是逐利的。”

“如今北方沒有戰事,商人還有利可圖,隨著北方人口青壯減少,他們從北方收到的糧米會越來越少,這也意味著,他們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價從更遠的地方運送糧食,才能換取到如今的鹽引。”

“當付出的成本越來越高時,商人也會開始權衡利弊。”

“最終他們會放棄。”

“另外。”

“當在北方百姓身上無利可圖時,這些商賈便會鋌而走險,將目光投向蒙古人,去跟蒙古人做交易,蒙古缺糧食、鹽、茶,而這些商賈都能弄到的,暗中販售下來,他們從中的獲利,遠比遵從朝廷吩咐來得多。”

“這些都是可預見的。”

朱棣的臉徹底黑了,雙拳更是攥的咯吱響。

姚廣孝等人也鐵青著臉。

他們清楚。

夏之白說的這些極可能發生。

北方生產力的確太低了,因為戰亂人口的流失,也意味著注定恢複緩慢。

要是朝廷的北伐不能立竿見影,將極大的拖垮北方的生計,那時,北方很多衛所就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朝堂又沒有多少北方出身的官員,陸續舍棄一些偏遠衛所,也是可預見的了。

一步舍,步步舍。

最終隻怕真要劃江而治了。

夏之白沉聲道:“這就是我要掌控北方商業的理由。”

“靠著朝廷的力量,加快北方的恢複,提振北方的經濟,讓北方再次強大。”

“同時嚴控商賈資敵賣國的情況。”

“大好山河,寸土不讓。”

“要學會防微杜漸,更要防患於未然。”

“這就是我要做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