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劉三吾!(2 / 2)

大明短時填補不上人員,對新科進士,自然是即插即用。

就在夏之白整理過去翰林院編出的‘識字課程’時,一道身影卻悄然出現在了夏之白身後。

夏之白渾然不覺。

他依舊沉浸在整理裡麵。

不時還落筆,做了些筆記,顯得很滿意。

天已全黑了,夏之白才意猶未儘的抬起頭,隻是剛一抬起頭,卻看到身旁有一個紅袍老人。

年紀很大。

見到這麼大年齡的老者,夏之白也愣了一下。

隨即他站起身,略帶歉意道:“不好意思,前麵看書太過專注,並沒注意到先生,可有耽誤先生用這些課程?”

老者搖頭。

他的目光並沒在夏之白身上,而是落在了夏之白身下的紙上,蹙眉道:“你為何要記錄這些簡化字?這隻是識字課程中取巧的辦法。”

夏之白笑著道:“取巧?”

“在下不這麼認為。”

“我認為這才是今後的主要方向。”

“簡化!”

劉三吾一時來了興趣,將這張寫的密密麻麻的紙拿了起來,問道:“何以見得?”

夏之白麵帶微笑道:“天下自有文字以來,一直在進行演變,從最初的甲骨文,再到後麵的大篆,小篆,到漢隸,隨後是楷書,到宋代,因活字印刷術的出現,誕生了宋體。”

“其中自也穿插著草書行書。”

“但由遠及近,可以明確看到,文字的演變趨勢,是越來越簡單,越來越醒目易讀,現在天下很多文字,比劃繁瑣,然若是真的從古籍中來看,不少古人都善用簡化字。”

“一來是方便,二來寫得快。”

“當然,不會輕易被人誤讀,同樣是一個方麵。”

“簡化文字是必然的。”

“我曾聽聞過,當初戶部尚書茹太素給陛下上奏疏,長篇累牘,寫了一萬多個字,若是全都按規矩字寫,豈不累人?”

“然若是用簡化字,則可大幅提升速度。”

“而且”

“我方才整理了一番,看到不少識字課程中,都有大致描述,便是認字認半邊,既然有的字能簡化,那以簡化字來定半邊,也未嘗不可,若是能將漢字書寫大幅簡化,對於普及教育,都大有裨益。”

“這又為何不能呢?”

劉三吾若有所思。

夏之白並沒有就此結束。

他繼續道:“除此之外,還有初識字,基本都靠死記硬背,這也導致不同地區的人發音有很大區彆,長此以往,豈不還是存在著明顯的地域之分?而且這種地域之分還異常明顯。”

“因而統一發音也是必須的。”

“而我翻了翻翰林院的識字課程,並沒有相關的部分,我之前便跟花綸提過,借用胡人的字符,用來簡化死記硬背,胡人的符號很簡單,沒有漢字這麼複雜,相較更容易被記住。”

“若是能整理出來,在天下推廣,豈不是利國利民?”

聽著夏之白的侃侃而談,劉三吾愣在了原地。

這種新奇想法,他還是第一次聽到。

也是眼前一亮。

他欣喜道:“按你所說,還能統一天下口音?”

夏之白道:“自然可以,我方才來翰林院時,便聽到了七嘴八舌的聲音,有的若不細聽,根本聽不明白,而他們自身恐都不認為自己的發音有問題。”

“但也正因為此。”

“南北之間的進士很難靠近。”

“即便是同一句話,南方人說的話,隻有南方能聽懂,北方人說的話,隻有北方能聽懂,這語音的問題,自然就讓人望而卻步了,這種情況下,又如何能互相理解?”

“這種外在的限製必須被打破。”

劉三吾連連點頭。

他如今七十又四,耳朵已有些聽不清。

對此感觸極深。

他沉聲道:“按你所說,當如何做?”

夏之白道:“自然是用互相都認可的發音來統一,從胡人的符號中挑選較為易記易背的符號,再用漢字做發音,而後其餘的漢字,都從這些胡人符號中做排列組合。”

“連讀便行了。”

“其中最要緊的是對文字做減法。”

“找到幾個‘根’。”

“如今天下文字上萬,但大多數文字就如樹上的樹葉,隻是衍生出來的,唯有找到最原始的文字,才能把減法做下去。”

“我目前已有了一些方向。”

“當真?”劉三吾眼睛一亮,身子都激動的顫抖起來。

夏之白笑著道:“我夏之白從不說假。”

“我來翰林院,就是為了完成這事,我要讓天下都能讀得起書,至少都有一定的識字量。”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