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正廳。
夏之白信步走了進去。
劉三吾、黃章等學士,神色複雜的看著夏之白。
他們對夏之白是發自內心的抵觸,在聽聞朝廷同意了鹽政之事後,內心更是極其不願被夏之白選中,但見到真的沒有自己,心中卻莫名有些不悅,甚至湧現出了一抹異樣的怒意跟不滿。
他們跟夏之白同處翰林院。
夏之白選人,正常來說,當優先翰林學士。
結果,夏之白一人都沒選。
雖然聽到這個結果,他們每人都暗鬆口氣,但也覺得夏之白十分不尊重人,他們作為翰林學士,德才兼備,就算是放在天下,也是名望俱佳的人,結果夏之白還看不上。
當真是可笑。
夏之白卻根本不搭理。
翰林院這些學士,才學的確足夠。
但太老了。
很多觀念根深蒂固。
把這些人安排在身邊,完全是給自己添堵。
尤其這些人還很喜歡引經據典,各種指桑罵槐,夏之白自不會給自己討沒趣,他從一開始就沒考慮過劉三吾等人,唯一考慮過的人選隻有方孝孺,最終思慮了一下,還是放棄了。
方孝孺同樣不適合。
頭太鐵。
而且認死理,一旦認定一個道理,九頭牛都拉不回來,這樣的人若是用好了,的確能成為一大助力,但要是沒有用對位置,隻會讓自己一頭麻煩,南方的事本就複雜,他自不會想著再去自添麻煩。
夏之白把翰林院的學士都召集到一起。
他站在三階的台階上,高聲道:“朝廷已頒布詔令,讓我跟隨信國公,錦衣衛使蔣瓛,不日之後南下,因而編寫教程之事,就麻煩諸位了。”
夏之白朝下方眾學士躬身。
劉三吾等人撫須,冷冷清清的點頭。
夏之白淡漠的看了一眼下方,又道:“對於曆史相關,我卻是要多叮囑一句,在書寫宋代時,不能過度推崇所謂的士大夫文人政治,而且要貶低。”
“至於原因你們也清楚。”
“過去很多文人推崇的邊塞詩,我並不建議列入太多。”
“畢竟.”
“我作為北方人,可不想因宋人輸多了,我的家鄉就成了邊塞。”
“更不希望,大明日後的學子,真以為天下始終以南方為重,還真天真的以為長安就是關外,這種數典忘祖的筆法,我是堅決不認可的,也是堅決抵觸的。”
“我可不希望,有朝一日,提起關中出身的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帝王,莫名就成了關外之人。”
“這豈不是休先兒?還有處於北方的軒轅氏跟神農氏,這是華夏的文明共主,決不能因一些人的私心,就把華夏的文明共主,給舍棄到一旁。”
“大明繼承的大元。”
“那理應繼承大元的法統。”
“即宋代是跟西夏、遼並列的,是處於分裂時期。”
“書上絕不能以宋代獨大。”
夏之白的態度很強硬。
因為這些士大夫寫書問題太多了。
各種推崇宋代。
言語間都快把宋代誇出花來了。
但真正知道曆史的,都知道,宋代根本不值誇,連華夏故土都丟了個七七八八,連祖宗的安息之地都被占了,整個邊塞詩,一看還是個瓜洲渡跟大散關。
瓜洲渡跟大散關曆史上什麼時候成邊塞了?
這不是倒果為因嗎?
他可不希望自己南下一趟,回來看到這些人編的書裡,全都是這些東西,那實在是太折磨人了,宋代就是分裂時期,這是板上釘釘的,這一點,他必須要給這些士大夫說明白。
聽到夏之白的話,底下的學士有些騷動。
隻是並不敢有什麼反駁。
因為夏之白說的是事實,就算他們再怎麼不以為然,也沒辦法否認,軒轅氏跟神農氏是華夏共主,而且也沒法否定曆史上存在的秦漢、隋唐坐落於關中。
但凡一比較,都能看出宋代的問題。
隻是他們的確推崇宋代,尤其是宋代盛行的,與士大夫共天下。
這才是天下文人的共同願景。
這將宋代列入分裂時期,豈不是‘與大夫共天下’成了一個笑話,因為連大一統王朝都不是,本身就已是一個巨大的失敗,又何以讓人相信這是對的?
夏之白冷聲道:“你們有自己的偏好很正常。”
“但不要越界!”
“你們編寫的教材是給天下人看的。”
“不是讓你們在這自吹自擂,在這裡夾雜著各自喜好的。”
“若是你們還這麼自以為是,還這麼不以為然,我會向朝廷請求,更換編書人選,從天下各地征召合格的士人前來,我相信編纂如此重要的書籍,甚至足以青史留名的書籍,願意前來的士人,應當不會少。”
聞言。
黃章等人臉色微變。
黃章不服道:“夏大學士,你這話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