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一飛這一代人對於小時候去百貨大樓買東西,幾乎已經沒有太深的印象,如果不是重生一次,重新回到這個年代,他可能都記不起來,現在的絕大多數商場,買東西的發票,發票出具方,並不是某某商家,一般情況下,不管買家電、衣服、食品之類的,發票的出具方都是同一個:商場方。
後世有人罵馬芸賣假貨,但很少有人講王建林賣假貨,一方麵是因為萬達在商鋪管控上的確做得很好,基本都和商家直接合作,假貨空間幾乎不存在;另外一方麵,也是因為萬達的經營模式,不直接對顧客購買貨物負責。
這種模式下,商鋪朝夕可換,商家口碑差,對於商場基本沒有什麼影響,無非就是換一家來做而已。
至於亞細亞這麼好口碑的商場,到底會不會有假貨,這個問題梁一飛不能百分之百確定,但是,細想之下,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首先,亞細亞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無論服務態度多好、設施多完備,再怎麼做口碑,它的目的,歸根結底隻有一個,那就是賺錢。
這點和公家的百貨大樓還是有細微區彆的,百貨大樓存在的意義,說起來,有兩個,第一個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第二個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但是這兩個東西,都是明麵上‘說的’,那麼落實到實際中,由於公家企業的製度規範性和穩定性,百貨大樓的負責人也好,各層領導也好,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穩定,不出問題,寧可不賺錢,也不能出亂子、背黑鍋,進一步導致自己的工作受到影響。
所以在百貨大樓這樣的地方,緊俏貨普通老百姓買不到,負責人開後門高價賣給熟人,甚至拿出去倒賣的情況是很頻繁的,但假貨,的確少一些,因為沒有利益驅動和動機,或者說,利益驅動遠遠大於危險性。
直到這兩年,百貨大樓部分開始對外承包,這種現象才有所改觀:緊俏貨隻要有錢,都能買到了,但是呢,不保證就是真貨。
同樣的道理,亞細亞作為民營企業,如果它的‘利益驅動’,遠大於‘風險’,那麼賣假貨,完全是可能的,並且是一定的。
馬克思講得十分到位,有200%的利潤,資本家就能夠踐踏人世間的一切道德和法律,微笑服務能賺錢,資本家就微笑,跪下能賺錢,資本家會毫不猶豫的下跪,如果賣假貨能賺更多的錢,那麼很顯然,資本家當然會賣假貨。
還有一種情況,也可能導致賣假貨---資金不足。
梁一飛本人對於亞細亞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上輩子記憶裡,商場就是百貨大樓、萬達這樣的存在,這輩子,他又不常逛商場,需要什麼直接花錢都能買到,在他麵前,沒有所謂的緊俏貨這麼一說,所以自然不會刻意的去關注一個跨省的著名商場。
今天陪著袁欣然逛仟村百貨一整個下午,聽她說了一些關於亞細亞發展的情況。
亞細亞雖然很有名氣,但是也就在93年的時候,還僅僅局限於豫省一地,不過兩三家商場而已,從一兩年開始,忽然改變穩紮穩打的策略,飛快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