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古今換算(1 / 2)

古今換算

秦、西漢時,一斤是256克;東漢、魏晉時,一斤是224克;隋唐、北宋時,一斤是640克;南宋、明清時,一斤是600克。

漢唐製度,一石=120斤,一斤=16兩,一兩=24銖(宋代廢銖,一兩=10錢),明清沿襲宋製。從有“斤”這個概念開始,一直到民國結束,曆朝曆代的“斤”統統是16兩,而不是今天的10兩。有了“斤”的重量,再去算“兩”的重量輕而易舉,一律除以16就是。

1、秦、西漢時,1斤=16兩=16*16克=256克。

2、東漢、魏晉時,1斤=16兩=16*14克=224克。

3、隋唐、北宋時,1斤=16兩=16*40克=640克。

4、南宋、明清時,1斤=1克。

現行的一斤十兩(合50斤)製,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是當時溫州人薑周元先生首倡的,十兩一斤建議提出後,很快得到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的重視。

1958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全國多個地方試點的基礎上,開始在全國實施衡器計量全麵改革,普遍使用十兩秤。事後,中央政務院還向薑周元頒發了“中國衡器改革建議者”的證書。

薑周元這一具有曆史和現實意義的衡器改革的首倡人物,是深受人們愛念的。2003年春,薑周元先生去世時,有一副特彆醒目的挽聯是這樣寫的“一斤改十兩,一斤得十兩,做人做賬同原則。十億出一人,十億隻一人,肯乾肯緘不普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一斤。

宋代一貫

在紙幣沒有被發明前,黃金、白銀、銅錢都曾做過流通貨幣,特彆是白銀和銅錢,但是如果要回答一兩銀子等於多少銅錢這樣的問題,還是很難回答的,因為在各朝各代各時期,它們的換算率都均有不同。

在宋朝之前,雖然黃金和白銀已經做為貨幣許多年,但是因為黃金和白銀的稀少,普通的老百姓手中很難有黃金白銀的,黃金與白銀一般都是做為國家儲備貨幣保存在國庫中,一般百姓交易都是拿銅錢做交易,所以也不存在白銀和銅錢的兌換。

而到了宋朝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普通老百姓手中也存儲了一些白銀,白銀在市麵上流通的也多了起來,雖然此時白銀都是用作大宗交易,但是有時也會涉及到白銀與銅錢的兌換,在宋初,一兩銀子可以兌換一貫銅錢,但是此時的一貫銅錢隻有七百七十枚銅錢,但是後來又逐漸變成一兩白銀兌兩貫甚至三貫銅錢,而到南宋時,一銀白銀則可以兌四貫銅錢了。直到南宋時期變為四貫銅錢兌換一兩銀子。

明清以後,雖然白銀與銅錢的兌換相對穩定了一些,但是還是會有一些浮動,基本上都是在700枚銅錢至1000枚銅錢之間上下浮動,道光初登基時,一千文銅錢可兌換一兩白銀,可是等到鴉片戰爭打響之後,一兩白銀就必須要一千六七百文來兌換了。

等到鹹豐上台,清政府在麵對洋人的炮火,隻能一個勁地割地賠款,大量白銀外流,導致白銀價格飛升,此時一兩白銀竟可換兩千二三百文銅錢,而到清朝末年,甚至一兩白銀換四千銅錢。

食鹽因為其自古以來是民生必需品,因此,曆代為官府壟斷生產及銷售。

但又因為其利潤豐厚,官鹽價格奇高,民間為了反抗高價,多有鋌而走險製造、販賣私鹽者。

古代食鹽來源大致分為三種,一種是沿海地區產的海鹽;一種是四川產的井鹽;還有一種占絕大份額的是陝西所產的解池鹽及河東路鹽(山西運城池鹽)。

我們以宋朝為例,宋朝從民間低價收購食鹽,再高價賣給百姓或者鹽商從中獲利。鹽稅即是人頭稅,不管你家吃得完吃不完,每家每戶都要按人口數量從官府處購買食鹽。而官鹽大多摻雜泥沙,缺斤短兩,價格奇高。

北宋開國時將鹽價定為40~50文一斤。

北方地區,到了北宋末年,官鹽價格高達400文每斤,價格翻了十倍。而西北少數民族出產的青鹽價格僅為十幾文,差出四倍。遼國燕京鹽價也僅為每斤11文。

東南地區,盛產食鹽,但是老百姓需要賣三鬥稻米才可以買得起一斤鹽。到了南宋時期,官鹽售價250文一斤,而且質量差,分量不足;私鹽純白,20文錢便可以買到一斤半,因此,私鹽泛濫。於是,官府一方麵極力壓低收購價,一方麵不斷提高銷售價。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