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高拱(2 / 2)

萬曆佑明 楓渡清江 5042 字 5個月前

“臣謝陛下開恩!臣亦謹記陛下聖訓!”

餘懋學大為感動,俯首大拜了一下。

朱翊鈞伸手一抬:“起身吧。”

“是!謝陛下!”

餘懋學站起了身。

而朱翊鈞則又道:“這樣,朕有意召昔日首輔高拱來朝,問其新政,你為朕使,替朕去一趟河南,順便考察一下考成推行第一年的民情,把注意力放在民眾身上去看看,但不要隻知問官怨,而當去田間問農夫,去市井問商販,問民間疾苦。”

“臣遵旨!”

餘懋學吃了一驚,但也還是喜不自勝地回了一句。

“退下吧。”

朱翊鈞道。

“臣告退!”

餘懋學拱手說後,倒也向張居正作了一揖。

待餘懋學退下去後,朱翊鈞就看向張居正:“朕剛才一時興起,突然覺得既然要燮理臣僚陰陽,明其公私,那朕這個天子就不能忽視高拱。朕即位之初,與他之間頗有齟齬,乃至兩宮也對他頗有嫌隙。然若無視這些嫌隙,則難免有君不明臣不解之情況,以致於連累新政,牽連先生,故朕決定召高拱進京一問。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朱翊鈞倒不是偶然想起高拱,而是早就知道高拱頗有改革能力,其不受儒學影響,很注重經濟發展的意識,無論是開邊貿還是開海都表現出一個改革家的遠見卓識,這在保守為主且恥於言利的士大夫階層是很難得的。

隻是高拱擋了張居正的路,曆史上很難在萬曆朝發揮作用,但朱翊鈞覺得如果讓高拱繼續在萬曆年間有議政的機會,可以讓萬曆改革更好。

所以,朱翊鈞才會在這個時候突然決定要召回高拱。

事實上,他早就有此意,且就等著扳倒馮保而能有乾預朝政的權力後這麼做呢。

當然,他還是要照顧一下張居正的感受的,也就一直未提出來,但昨日張居正的話,讓他確認張居正或許不介意與高拱修好。

畢竟都是士大夫的一員。

而皇帝也有必要消弭政治家之間的矛盾,避免將來因此出現大問題。

何況閣臣相爭的確是這一時期的主要問題。

曆史上,張居正的確在後來有意和高拱修好,萬曆五年,他回鄉時特地去見了高拱,相談甚歡。

但是張居正當時的努力似乎沒有作用,高拱對他還是頗有不滿,且他和張居正的矛盾後來還成為了張居正死後萬曆清算張居正的導火索。

這或許還是要皇帝出麵才行。

此時,張居正聽朱翊鈞說後隻拱手道:“陛下肯與前首輔冰釋前嫌,自然是為君者,當有之胸襟,臣有愧,竟未就此事向陛下提過,而竟需陛下自己想起。”

“先生百事操勞,偶有不察,也在情理之中。”

朱翊鈞回後就道:“而朕聽聞高拱此人雖性烈卻甚開明,能洞察人心,這次餘懋學案就暴露了考成時忽視了底下官員會因官俸不足而產生不滿的情況。先生覺得,如果高拱在朝,能洞察出來嗎?”

張居正沉思片刻,點首道:“以臣愚見,高新鄭素來是敢並談義利二字的,當能洞見。臣認為,可起複其入閣。”

朱翊鈞笑道:“朕倒是無意讓他入閣,而掣肘先生。”

張居正一愕。

朱翊鈞道:“朕有意設議閣,讓高拱以閒職散官入議閣,可議朝政,令先生參詳,但無權票擬,也無權上朝議政,隻是為朝廷新政查漏補缺,或為時下之弊提出建言而已,用不用則在六部內閣是否奏於天子。也算是老馬識途,讓這些致仕老臣,為新政發揮餘熱,且在京更易榮養,而不至於在鄉間為族事所擾,或因一時意氣,乾涉地方父母,致使晚節不保。”

“先生認為如何?”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