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本章錯誤!還請諒解!(1 / 2)

第一,到了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100多年前,法國人古斯塔夫勒龐用一本烏合之眾來描述庸俗的大眾如何會變得盲目、狂熱、輕信,以及精明的統治者又是如何利用大眾的這些特點來鞏固自身的統治。但實際上,假如把鏡頭對準所謂的統治精英,我們會發現,這些人雖然享受著最好的教育,壟斷了最優質的社會資源,掌握著生殺予奪的權利,但是在維持長久統治方麵卻屢屢顯示出驚人的愚蠢。儘管就連農夫都懂得不可以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的道理,然而前有大明王朝的地主官僚集團,明知道官身不交稅會導致土地兼並、國力空虛,絕不可能長久維持,卻寧願國破家亡,也不允許任何人改變。後有華爾街的巴菲特們,各個高收入高智商,但仍然癡迷於用各種手段逃稅避稅,實際稅率竟然比自己的秘書還低做事,國家的財務狀況不斷惡化。

以至於宿主出現了滅亡的風險也在所不惜。如果說普通大眾還可以用教育水平不夠、不懂得獨立思考等等來解釋,那麼這些在商界和政壇中顯得無比精明的社會精英又是如何變得如此愚蠢的呢?1963年11月22日,在肯尼迪遇刺2小時8分鐘後,他的副手林登約翰遜在空軍一號上宣誓繼位。這位新總統非常適合用來理解愚蠢的精英這一現象。一方麵,林登約翰遜是一位極其精明的政客,他非常擅長搜集官員們的信息,能夠準確發現每一位政客的立場、喜好和弱點,被稱為華盛頓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情報收集者。另一方麵,林登約翰遜犯下了美國曆史上最愚蠢的錯誤之一,參與越戰。如果說朝鮮戰爭對美國的影響基本上停留在政府和軍隊,在公眾層麵則是一場被遺忘的戰爭,那麼越戰不僅在軍事上給美國造成了極大損失,美軍在戰爭中的暴行還在民間掀起了巨大的爭議。可以說,無論從軍事還是文化上。

越戰對於美國政府來說都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失敗,而實際上,美國內部並不缺少避開這一災難的智慧。艾森豪威爾總統曾經再三警告不要向越南派遣地麵部隊,他的繼任者肯尼迪不僅守住了這一底線,還以莫大的勇氣試圖以一己之力扭轉與蘇聯的敵對關係,全麵結束冷戰。但最終,華盛頓最為精明的政客之一林登約翰遜仍然將美軍送入了這一死亡沼澤。

1960年7月14日,林登約翰遜正在洛杉磯市的比爾特莫爾酒店品位失敗的苦澀。這一年他52歲,已經在民主黨參議院領袖的職位上呆了8年。如今,他要想在政壇更進一步,競爭那個萬眾矚目的位置,美國總統。而1960年的美國大選本來是他布局最為周密、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次,直到那位年輕人肯尼迪的出現。所有人都知道肯尼迪家族一直有誌於總統職位,但沒有人能夠想到他會在如此年輕的時候便嶄露頭角。幸運的是,民主黨高層有很多人出於各自的原因也不喜歡這位年輕人,他們一起組成了阻止肯尼迪聯盟,而林登約翰遜正是其中主要的串聯者,他設法打聽到了肯尼迪的隱私,並指使兩名親信指責肯尼迪隱瞞自己的健康狀況。肯尼迪的確患有艾迪森氏病,這是一種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導致的罕見內分泌疾病,但是他錯誤的估計了肯尼迪的個人魅力,這種攻擊絲毫無法動搖肯尼迪在選民中的受歡迎程度。

更讓林登約翰遜感到沮喪的是,肯尼迪的大獲成功更像是對他政治生涯的一種嘲弄,因為在很多方麵,約翰遜都像是肯尼迪的反麵。23歲時,林登約翰遜成為了眾議員理查德克萊伯格的助手,正式踏入了政治領域。克萊伯格非常擅長選舉,但是對國會議員的日常職責缺少興趣,於是約翰遜很快就成為了他在各種工作場合的替身。實際上,像克萊伯格這樣隻會選舉的議員非常多,他們的助手往往才是負責處理具體事務的核心。久而久之,這些議員的助手們便私下裡組成了一個團體,以方便相互串聯、互通消息,被稱為小議會。而約翰遜則憑借善於處理政客之間的複雜關係,解決那些棘手的問題,被選為小議會的議長,無論是遊說公司想要通過或者反對某項法案,或是法案投票之前想拉攏某位議員,還是新聞界的人士想要打聽內部消息,約翰遜都是最佳人選,這段長達6年的經曆奠定了約翰遜此後的政治風格。在他眼中,一切政治。

決策的本質首先是人情世故,與意識形態、原則、信仰等毫無關係。政治決策是在人們的欲望、喜好、偏見中不斷遊走,不斷碰撞,最後達成妥協的過程。1937年,積攢了足夠政治資源的約翰遜當選為德克薩斯州第10國會選區眾議員,他的政治才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他通過充當總統在議會的耳目,換了在海軍事務委員會的職務,通過向承包商介紹工程項目獲取了穩定的選舉資金來源。在無數次交易和妥協中,約翰遜的人脈帝國不斷擴大,政治技巧也越來越嫻熟,並一路晉升為參議院乃至民主黨參議院領袖。而且,約翰遜是美國曆史上最高效的參議院多數黨領袖之一,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手段幫助獲得阻礙法案的通過。例如,他能準確預判每個參議院的立場,然後刻意安排一些參議員出國處理一些重要事務,趁他們缺席的時候組織投票。約翰遜更為

出名的是他的心靈按摩技巧,他能結合每一位參議員的特點進行直達人心的。

勸說,時而發出婉轉的懇求,時而進行嚴厲的指責,時而暗示後果嚴重的威脅,時而拋出無法回絕的誘惑。可以說,豐富的政治資源和嫻熟的溝通技巧是約翰遜不斷在政壇取得成功的秘訣。然而,肯尼迪的橫空出世不僅阻擋了約翰遜問鼎白宮之路,更是對他數十年政治經驗的一種顛覆。一個人竟然不需要在形形色色的官員和政客中遊走,不需要過多為人處事的技巧,憑借自身的形象和理念就可以贏得無數選民的歡迎,政壇之路還可以走得如此順暢。不過,就在林登約翰遜在比爾特莫爾酒店回味這一切時,肯尼迪卻做出了一個更加令人驚訝的決定,他竟然邀請曾經的敵人約翰遜做自己的副手。

1963年11月22日,當槍聲響起時,林登約翰遜與妻子正坐在肯尼迪總統後麵的一輛車裡,一名特工迅速將副總統護在身下,約翰遜很快跟總統一起被送到了最近的急診室。在醫院裡,約翰遜一直被特勤局包圍著,特工建議他立刻返回華盛頓,以防成為暗殺的目標。但是約翰遜堅持要等到知道肯尼迪的確切狀況。下午1:20,肯尼迪死亡的消息傳來,約翰遜隨即離開了醫院,前往空軍一號宣誓接任美國第36任總統。儘管事情發生的十分突然,但是林登約翰遜嫻熟的政治經驗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十分清楚,此刻最重要的就是穩定局麵。在返回華盛頓途中,他首先從空軍一號上給肯尼迪的母親打了慰問電話,然後要求所有內閣成員留任,並立刻安排在國會大廈會見兩黨領導人。下午6:10,林登約翰遜抵達安德魯斯空軍機場,國會的重要領導人已經在機場等候,他走到一組已經準備好的麥克風麵前,開始了作為總統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